血沃轩辕-第1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一切奇迹的创造者,都拥有一个名字,江南军!
——约瑟尔·可斯切菲《我的中国生涯》”
十多年后结束自己的冒险生涯,带着大把大把金币回国的可斯切菲,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写出了这么一本书,而这本书,也很快开始在欧洲大陆风靡开来。可斯切菲,这位冒险者,江南军的雇佣兵,居然凭着这本书,成为了一名很有名望的作家!
成功控制住巴达维亚城门的秦风,立刻从荷兰人的嘴里知道了那些荷兰士兵的军营,并没有费多大的力气,秦风就制服了这些荷兰士兵。
巴达维亚有着大量的中国人,这些都是被荷兰东印度公司用各种手段欺骗、绑架到这里,然后强迫他们充当奴隶,每日做着沉重的劳役。当大明的军队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这些中国人完全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当确定这是朝廷前来救援他们的大军后,巨大的欢呼声,在一瞬间响彻了巴达维亚……
有人欢喜就有人发愁,巴达维亚的那些荷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见坚固的巴达维亚,竟然那些轻易地就落到了中国军队手里,而那些平日里在他们眼中卑贱无比的中国人,这一刻纷纷拿着分发给他们的武器,冲到他们的家中,将他们赶到巴达维亚最大的广场上看管起来,他们的心中都产生了巨大的害怕和后悔……
秦风组织起了巴达维亚全部的中国人,分给他们武器,一半人看管这些红夷族犯人,一半人跟随着他一起紧闭城门,走上城楼,坚守巴达维亚!
巴达维亚失陷的消息,一直到八月二十日才传到莫特拉尔的耳朵中,这位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巴达维亚的总裁目瞪口呆,他仿佛在眼前看到了世界末日。
这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中国军队的全部主力都在卡西卡萨,为什么短短一天的时间,巴达维亚城就落到了他们的手里?
在巴达维亚城,有着荷兰军队全部的补给品,没有吃的,没有火药,什么东西都没有,怎么和对面的中国军队打仗?
摆在莫特拉尔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回兵去重新夺回巴达维亚,可是那样明朝的军队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通过卡西卡萨,然后与巴达维亚的中国人一起,把自己彻底干净地歼灭……
还有另一条路,却是莫特拉尔最不愿意看到的,那就是投降!
投降当然可以保住自己和部下的生命,但回国后,他将面临东印度公司最严厉的处罚,他会成为一个人人讥笑的胆小鬼,名誉、地位、金钱,一切的一切都将转瞬化为乌有……
联军的攻势忽然停止了,枪声和呐喊声消失了,战场归于了平静。大明军队派出的使者,出现在了莫特拉尔的面前,他带来了大明将军钟建的命令,卡西卡萨所有的荷兰军队,必须在二十二日天黑前放下武器,走出卡西卡萨投降,否则,大明军队将不再负责他们的生命安全!
从这一刻开始,成为了莫特拉尔这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光,巴达维亚丢失的消息,已经不可遏止的在荷兰士兵中传开,惊慌失措,绝望的心情迅速在军队中蔓延开来……
当第二天的阳光照耀到卡西卡萨,莫特拉尔终于做出了抉择。
第235章 中原危局
大明崇祯十四年八月二十二日,东印度公司驻巴达维亚总裁莫特拉尔,向大明军队投降,从这一刻开始,巴达维亚的主人,换成了中国人!
指挥夺取巴达维亚的钟建,完全遵守了自己的诺言,他在巴达维亚进行了简单的补给和休整,将整个的巴达维亚,包括俘虏在内全部交给了郑森,而自己贼带着部下和舰队退回到了台湾和澳门两处。
得到消息的郑芝龙欣喜不已,本来他以为就算江南军会把巴达维亚交给自己,也必然会在那拖上很长一段时候,等把荷兰人的财富搜刮得差不多了才会离开,他绝对没有想到江南军会是如此的讲信用。
可是对于郑芝龙来说,得到巴达维亚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
江南军之伐罪军连战连捷,大破巴达维亚荷兰红夷,纵横大海,扬威海外的赫赫战功,传到江南的时候,已经是崇祯十五年的新年了。
对于大明朝廷来说,这不是一个让人快乐的新年。
松山决战的失败,已经直接危及大明江山之安危。大明在关外连战连败,已使稳固的宁锦防线处于瓦解之中。朝廷得此消息,京师大震。
按例,朝廷要追究丧地之责。吴三桂同其他各镇将不能逃脱责任。但出乎意料的是,崇祯不但没有追究吴三桂的责任,反而给他加升提督职衔,指示他收残转败,把各镇残兵败卒总归吴三桂收拾集中,上紧整顿,徐图再举。
受到惩处的是王朴,以临阵首逃之罪被逮捕,法司开庭审讯。这种不公平的处置引起朝廷舆论哗然。御史郝晋上书:“六镇罪同,皆宜死。”
他认为,六镇总兵都应按逃罪处死,而朝廷只问罪王朴,却不追论其余五人之罪是不公平的。郝晋对此大为不满,特别提到,“吴三桂实辽左之将,不战而逃,奈何反加提督?”
兵部尚书陈新甲复议,向崇祯提出处理意见:只斩王朴,勒令总兵马科立军令状,再有失误必处死。吴三桂失地,也应斩首,但姑念其守宁远有功,可与李辅明、白广恩、唐通等贬秩,充为事官。
崇祯帝批准,立将王朴处决。吴三桂仅受到降级处分,仍守宁远。职方郎中张若麒受到朝野谴责,要求重处死,旋即逮捕处以死刑,而兵部职方主事马绍愉给予削籍的处分。
朝廷不追究吴三桂的死罪,予以宽大,绝不是随意作出的,这有多方面的因素。吴家在辽东已占据要津,是地方的一大实力派。继松山之败后,在这里除了吴氏父子已无更合适的人选为朝廷固守这块残土。
显然,朝廷不敢得罪吴氏,因吴氏父子尚有可利用的价值,朝廷中有吴氏的靠山,为其开脱,也不无作用。对比之下,王朴的地位,没有吴三桂那么重要,他所得军功不显,名曰总兵,但在朝廷中并无实际影响。他在关系明朝危亡的松山决战中,带头逃跑,搅乱军心,以致各镇将纷纷效尤。王朴的行径恶劣,罪在不赦。按律处斩,人们无足惜。
当然,也不能把所有败将都处死。问题是,独斩王朴,而其他各帅只给以降级的象征性处分,这就看出吴三桂等人与王朴在朝廷心目中的悬差的地位了。
吴三桂自知犯有逃罪,也许出于赎罪之念,他在松山战后的第二年,即崇祯十五年三月,松山刚破,便与另一逃将白广恩等率兵四千,试图组织一次进攻。他们进至塔山扎营。塔山已处在清军的围困之中,吴三桂下令以一半兵力至高桥,与清兵遭遇,但不战而退。
吴三桂此次军事行动,大抵是试探清军虚实,并非是寻找清兵展开战斗。
整整过了四天,崇祯十五年三月八日,祖大寿在完全绝望的情况下,愿献城投降。他向围锦的清将诸王许下诺言:“我若归顺,宁远亦可得也。”诸王准降。
祖大寿,这位大明的战将,终于走出了这可耻的一步……
于是,锦州经一年的围困,终于不战而克。锦州一破,满清诸王议取宁远之策,当乘总兵吴三桂尚未交替之时,立即发起攻击!
在这些满清诸王看来,吴三桂犯有逃罪,肯定要被朝廷撤换,当乘其尚未撤换之时,利用祖大寿在宁远的家属与他的亲属关系,一举夺取宁远。
但是,吴三桂并不想降。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与多罗睿郡王多尔衮奏报:他们曾派人到宁远,想与祖大寿的儿子取得联络。守城官员知祖大寿已降,不许入城。派去的人被拒之城外,对城上喊话,城上守官没听几句,就不予理睬。
松山、锦州相继攻取,杏山、塔山日夕可破,清太宗和他的诸王、大臣便把注意力转向宁远。此城距锦州仅两百里,骑兵瞬间可至。宁远原先有锦州及松山诸城作屏障,明兵进退自如。而此时,宁远已直接暴露在强大的清兵面前,驻守此城的明朝官兵已失去安全感。明朝谋臣、统帅最担心的是,清兵随时可以直驱城下,以围锦的战术来围宁远。
满清内部确有人主张乘清兵大胜,迅速取宁远。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理事官马国柱、雷兴等汉官向清太宗建议说:“今锦州既下,宁远惊骇,山海溃乱,燕京震动,明总兵吴三桂以松、锦失守之故,既踏可杀之罪,今祖氏全归,吴镇自不能安,又必有脱死之术。祖氏之子妇在宁远者,已心切来归矣。况其为祖镇之遗类,与其在门墙者,岂不畏死而求生乎!”
尽管满清中有此主张,但明朝朝廷所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因为皇太极还不打算乘胜加兵于宁远,他以为处于惊慌失措中的宁远明官兵无力抗拒清兵的攻击,可以传檄而定。
他在处理锦州明官兵及家属时,特别强调,凡在锦州的原属宁远等处的官员,一律留养保全,不得伤害。他要用招抚的政策,不动干戈地得到宁远。
同时,皇太极又派遣八旗兵屯驻于宁远以西的大路,保持对吴三桂的军事压力。他指示在前线的诸王贝勒,宁远之人,若欲归顺,令我军入城,必索城中大员为质,命我兵严守城门,然后可入,不然,恐怕中了吴三桂的计谋……
时间一天天过去,已经到了四月,仍然看不出吴三桂投降的任何迹象。汉官张存仁再进取宁远之策。这次,他不主张进兵宁远,提出对宁远采取和平攻势,阐明政策,招之来归。
他忆及当年守大凌河城时,屡次读到皇太极的招降信,促使守城的将官包括他本人无不“动念”,最后献城投降。他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经验,特提醒清太宗当乘“今之宁远正在仓皇无措之际”,速给宁远吴三桂等人写信劝降。
皇太极接受了张存仁的建议,立即以他的名义,分别给宁远吴三桂诸将及被围的塔山、杏山官兵写信招降。特派刑部启心郎额尔格图赶往前线,将他的信件交围城的诸王贝勒,由他们传送各处。
皇太极写给吴三桂的信,声情并茂,并且提出了诸多的条件,诸如只要吴三桂肯降,保留他的全部官职,依旧让他镇守宁远等等。
并且,为了成功劝降,他还让降将,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给吴三桂写了一封信。但出人意料的是,所有的信件送出去后,都如泥牛入海,再不见半分消息。
这一次,吴三桂还是表现出了自己的气节,他战败当了逃兵,皇上不但不追究他的过错,反而还嘉勉有余,这让吴三桂大是感动,坚定了将宁远守下去的决心!
松山四城已失,大明岌岌可危,但真正将给予他们致命一击的,却还是那些在中原已成气候的大股贼军!
李自成在第一次攻击开封失手之后,于崇祯十四年年底卷土重来。
十二月底的时候,李自成再次围攻开封。
丁启睿奉命率部三千人协防开封,但军纪很差,战斗力也不强,李自成首先击破这一部分明军,夺占了开封北门的瓮城。知县王变负责守北门,逃入北门的丁启睿还有些残部被关在北门外,于是向王变请求开门放这些人入城,王以为形势危急,拒绝开门。
此时贼军已经追到,和丁军残部在城下混作一团,守城官兵准备用火器射击并结合火攻,丁启睿怕误伤城下自己人,坚决反对。王变明里表示为难,暗地里却命令开火!
城下贼军和丁启睿残部都遭到了重大杀伤,李自成见难以得手,急令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