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辛亥之钢铁基地 >

第345章

辛亥之钢铁基地-第345章

小说: 辛亥之钢铁基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面战场打成一锅粥的时候,一场交易正在秘密进行,在北方边境,大量物资被堆积到火车车厢内,通过铁路快速运往俄国境内。这些物资没有标明产地,而且全部用俄文书写标注,但外界很容易看出,这是华国生产的物资——她正取代英美成为俄国最大的援助国家,用俄国牵制德国,吕梁已经开始为战争之后的利益划分做准备,华德两国之间的矛盾凸显。

澳洲之战尚未结束,东南半岛再次燃起战火,准备充分的华军出动十五个步兵师、三个山地师和一个机械化步兵师,向缅甸的英军防线发起猛攻。已经没有多少退路的英国人死战不退,这里有上百万殖民地军队,比较充足的物资,再加上几千名英军本土军官指挥,竟然挡住了华军的攻势。

英军付出了十五万殖民地军队的代价,成功守住仰光,这个战役被伦敦的报纸成为“仰光大捷”,并宣称华国人无法迈过仰光防线,进入最宝贵的印度。但这个报道在十天后成为笑话,等待重火力抵达的华军发起了第二次攻势,五百多们大口径火炮和六百多架飞机加入战场,英军赖以为支柱的丛林被华军投掷的燃烧弹点燃,英军哭喊着从燃烧中的丛林跑出来,然后进入华军早已准备好的伏击圈。

与此同时,华军印度洋分舰队从新加坡出发,利用马来半岛上五百多架飞机的掩护,突破英军岛屿防线,将战火烧到印度洋内。

面对华军咄咄逼人的态势,英军调整策略,试图利用拉长华军战线和后勤补给线的方式,延缓华军的前进速度。他们放弃了缅甸大片地区,一路向西撤退,最终躲到边境地区坚固的工事后面,这里囤积了上百万阿三士兵和为数众多的物资,可以说英国人利用在印度上百年的积累,在印度能够拿出的力量,大半都位于这条防线上。

华军偏偏绕过了这条防线,地面上的平行推进对于华军来说得不偿失,他们不仅需要面对英军坚固的工事和漫长的防线,更需要解决热带丛林地区的后勤补给问题。因此华军在这里放置了十个师的步兵和五个师的缅甸独立军士兵后,就将精力放在了海洋上。

英国人和法国人一样,将希望寄托于敌人攻打自己的坚固防线,德国人从阿登森林绕过去,华军则从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绕过去。华军拥有优势的海军和海上运输力量,而英国人在印度却没有完善的海面防守力量,英军印度舰队也因为本土的抽调变得单薄许多。

两艘舰队航母和七艘轻型航母为核心的华军印度洋分舰队完全控制了南亚的制海权,两个海军陆战师的华军部队在印度恒河河口附近登陆,拉开了南亚攻略的序幕。

陆地上的战斗并不激烈,英军殖民地军队面对精锐的华军不堪一击,英国人能拿出和华军数量相等的军队,对于华军士兵来说,其实和那种军队作战就是对自己的侮辱。不是说敌人装备低劣,而是他们根本算不上军队,哪怕面对凶悍的日军,也比和这种敌人战斗更舒服。

没有坚决抵抗,没有偷袭骚扰,没有战术运用,一触即溃的敌人差点让登陆的华军深入内陆几百里。历史证明越是优越的自然环境,越是会造就松软的民族,这片世界上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方,理所当然的造就了战斗力最底下的种族。这是英国人的悲哀,南亚殖民地里上亿人口,却都是最差的士兵。

不过此时的英国人顾不上自怨自艾,他们在东北部防线上的主力正在被华军切割包围。而华军的登陆也标明他们主攻方向不是东北地区,因此三十多万英军士兵被调回,大战随即爆发。

顺利登陆后的华军,只要后勤能够跟得上、运输船充足、航线安全,就可以将源源不断的士兵送上岸。而现实是华军拥有上述条件,来自南方沿海地区的士兵,来自日本军团和缅甸军团的士兵,完全能够适应南亚的气候。为了降低本土士兵的损伤,华军大量使用外籍军团,十五万日军士兵和五万名缅甸士兵成为作战主力。战斗经过表明对方无愧于世界最差士兵的称号,三十多万士兵在两天内溃败,接连丢失东北大片地区。

一个月后,两个集团军的华军部队登陆南亚,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进入倒计时,十五天后德里城中心升起华军旗帜。之后华军又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将英国人完全驱逐出南亚,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

南亚攻略是华军进行的最轻松的战斗之一,英国人精心准备的防线和工事没有派上用场,几百万殖民地军队在野战中被华军轻易击溃。德干高原和恒河平原平坦的地形,让华军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迅速穿插提供了有利条件。英*官们面对华军高速穿插包围的战术无可奈何,面对手下印度士兵的无能无可奈何,面对英军的颓势更无可奈何。战斗中几万人甚至十万人规模的投降比比皆是,这次战斗只是锻炼了华军的后勤能力和收拢战俘的能力罢了。

第四百九十八章

当华军提出南亚独…立自治的时候,英国人在南亚的统治崩溃了。战场上,东北方向协约国的主力被华军歼灭,上百万印度士兵成为华军的战俘,英军丢掉南亚地区最大的作战集团,其他地区就像剥了蛋壳的鸡蛋等待华军吞咽。

明智的印度人都能看出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纵横娇惯多年的英国人似乎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华国人正在成为南亚新的主人,倒向哪一方更有利太明显了——从印度本土势力倒向华国的速度来看,他们对于英国主子没有多少忠诚。

制约华国完全控制南亚的因素只有这里广袤的土地和糟糕的交通条件,但这些在当地势力的帮助下迎刃而解,当地向导和劳工帮了大忙,许多没有铁路的地方靠无数当地人运输后勤物资,效率不高,但好过没有。

三个月内华军进入德干高原南端、西北沙漠地带和北方华国边境,一个机械化步兵旅出现在阿富汗边境,对中东地区虎视眈眈。三十多万英国人成为华军俘虏,这其中大部分是衣冠楚楚的平民和所谓的贵族,不过将来在战俘营和建筑工地上,这些人的绅士风度将会荡然无存。

丢失南亚对协约国的打击无论如何夸大都不为过,英国失去了最重要的原材料产地,中东石油通道面临被截断的危险,南亚丰富的人力资源也无法继续使用,英军控制的印度士兵和军官军心不稳,国内工业慢慢陷入停滞,海军战舰和陆军扩编陷入困境,更不利的影响将会在未来半年到一年内逐渐浮现。

对于南亚的处理方案已经存放在总参档案室内,此时拿出来略加修改即可。按照规划,南亚地区将形成二十多个国家,印…度…教地区和伊斯…兰…教地区都分成多个国家。当地势力对此非常欢迎,之前在印度占据主流的政党则表示反对,但是他们手里没有武装,部族首领、地方首领和将领在华军的扶持下势力庞大。英国人动员的殖民地军队一大半成为那些地方首领和将领的武装,凭借这些军队,地方势力的话语权大大增加,再加上华国的利诱,南亚分裂不可避免。

之后的上百年间,南亚战火纷争不断,小国之间争斗不休,军阀统治成为这里的主流。没有一个国家有实力可以再次统一,因为有一只无形的大手阻挠着这里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国,甚至各国之间的战斗都有华国的影子。通过扶持一些小国、中立一部分、打击一部分,华国在南亚获取了难以想象的利益,某些评论家甚至将华国之后的百年霸权归功于南亚地区,通过掠夺这些地方的资源,占领这些地区的市场,出售华国剩余军火,华国在这里的统治稳如泰山。

在夺取南亚的过程中很少发生战斗,华军在这里的战斗更像是接收。不过在几场小规模战役中,英军士兵和廓尔喀雇佣兵为主的防守方给华军造成不小的麻烦,这些战斗提醒华军,他们还是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在波斯湾沿岸,一场硬仗正在进行,华属科威特地区,华军战争爆发前华军驻扎有一个步兵师和一个机械化步兵旅的部队,并在大布尔干油田等几个产油区重点布防。战争开始后华国和英国之间还没有决裂,而且包括大布尔干油田在内的中东油田继续为协约国提供石油,波斯湾一度成为最繁忙的航道之一,大量原油被运往东亚和欧洲,甚至更远的美洲。华军趁此机会向这里增派了一个步兵师和一个步兵旅的部队,空军七十五架飞机协助陆军防守。利用这支部队的驻扎,华军获得了不少沙漠地区装备的经验,比如单兵用武器和坦克等如何防止风沙,护目镜、过滤网、沙漠地形军装等等。

战争开始后通往华国的中东石油断绝,英国人试图夺回科威特地区,这里可是中东最大的油田所在地,出产的原油占据中东石油出口份额的一半以上。为了一战成功,英国人从伊拉克、印度、沙特,甚至埃及等地调集三十万大军,其中大部分是殖民地军队。一是为了夺取油田,二是巩固中东防御力度,降低中东存在的风险,这里算是协约国的大后方了。而且华属科威特与华国相距甚远,海上航道断绝后基本与国内失去联系,华国的远程轰炸机和运输机的航程也不足以抵达科威特。

从人数上看英军与科威特地区的华军对比是七比一,但华军火力不弱于英军,甚至更加强大。战斗伊始,英国人拼凑的一百多架飞机就在空战中损耗殆尽,二十一架强大的野马战斗机统治着科威特的天空,并保护几十架轰炸机,参与到对地面英军的进攻中。

华军在这里存储的弹药充足,油料更是不缺——在油田附近,华国就建有一个小型的石化工厂,足以为这里的华军提供燃油。不利的是食物和淡水,炎热天气下的食物不易储存,所以这里的华军士兵最常食用的是储存期长但口味差的罐头食品。淡水方面,华军的海水淡化设施比较先进,但口味同样让人难以忍受,只是解决了有无得问题罢了。

狭小的地形不利于华军辗转腾挪,沙漠地形也不利于防守,除了油田附近的钢筋水泥永备工事外,华军没有在其他地方构筑坚固工事。让人放心的事,英军进攻不代表着华军必须防守,从地形上看,英国人从南北两个方向进攻,以伊拉克和沙特地区为出发基地,主力在伊拉克方向。

利用精锐步兵和强大火力消耗英军锐气,华军唯一的机动部队——第二十二机械化步兵旅利用大量的装甲车、半履带式装甲车、卡车等主动出击,在空军侦查的帮助下,寻找英军薄弱地点,像一把锋利的尖刀一样插进去,并用力搅拌,给英军造成巨大伤亡后迅速后撤,在敌人反应过来并反包围之前撤退。

这样的打法让英国人非常不适应,他们没有能力事先侦察到华军二十二旅的动向,空中被华军飞机霸占,一望无际的沙漠地形也不利于步兵侦察,再说英国士兵也没有那个能力渗透侦查。所以他们的兵力薄弱点总是能被华军找到,损失接连不断,英国人只能提高警惕,在外围布设更多的障碍和地雷,但收效甚微。这种情况下英国人越来越谨慎,攻击力度越来越小,最后竟然呈现防守态势,特威特攻防战低下的效率让英军将领痛恨不已,却又无可奈何。更重要的是攻击的部队在华军防御面前头破血流,有时候一个营的华军就能抵挡一个团甚至一个旅的英军,甚至给对方造成沉重的打击,迫使其撤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