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我的东北军 >

第125章

我的东北军-第125章

小说: 我的东北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冷锋的话和他的表情一样冷冰冰,“另外黑月…17和黑月…45也陆续发来了佐证可以证明此事。黑月…45目前处境十分危险,可能已经暴露了,他正在尽力把日本人对他的怀疑转移到日本人内部去。”

张学良点起烟,坐立不安地在书房内来回走动。深深吸了几口烟后道:“我现在立刻以我个人的名义写一份信给蒋介石,你立刻把我的亲笔信和这份绝密情报原封不动交给军统和中统在北平的人,让他们把这个情报火速递呈给南京。”张学良叹口气,“都是中国人,希望老蒋早做准备呀…”

北平和天津,都是掌握在张学良手里的中国北方大城市,北平是东北的文化中心之一,而天津则是东北的经济中心之一,两地同时也是各方谍报机构眼中的香馍馍。尤其北平,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而成为军统、中统、晋系、鲁系和东北的暗战交汇场,这早就是南京和沈阳心照不宣的事情了。东北安全部的一些可以和南京共享的情报也大都从这里交给南京情报机构。同时这里还是各方特工尸体的互相移交点,各方情报组织在黑暗中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然后又用手中对自己已经毫无用处的敌方人员的尸体在这里交换己方遇害特工,构成了世界谍战上的奇特场面。

上海,世界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这座“东方巴黎”无论对中国人还是众多东西方外国人都有着太强的诱惑力,它像一颗美丽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三角洲的淞沪平原上。富丽堂皇的大饭店、气势不凡的各国银行商厦、风格各异的剧院歌舞厅、租借内一座座充满异国情调的小洋楼以及黄浦江港口内停泊的一艘艘装上卸下的商船,都在证明着这座中国最大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无可匹敌的霸主地位。白天上海大街上车水马龙,形形色色的人来回奔忙。夜幕降临,整个上海霓虹灯闪烁,照耀的黄浦江如白昼一般,国民政府军界政界要员、商贾巨富、上流社会的阔太太大小姐们夜夜笙歌的生活给上海披上了一层异域繁华的风采。它以东方巴黎的迷人情调闻名于世,吸引了来自世界的无数冒险家和军人政客。

上海是此时中国南方面向外部世界的窗口。然而,它的引人注目并不至于其繁华迷人,它不但是世界第五、中国第一的军港,同时还是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上海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到2000多万吨,又是外国在华投资的集中地,外贸额约占全国(不包括东北和中央苏区)的1/2,中国南方现代工业设施大部分都围聚在上海周围地区。加上上海雄踞南京前哨,为中国进入江浙地区的海上门户和溯江进入中国内地的水陆咽喉,军事价值极高。因此不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军事上,上海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如此重要之地,南京政府自然不会忽视。但是令蒋介石和中国军队难堪的是:中国最大的海港,中国却没有驻兵权。

起因上溯到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底。当时中国东北局势急剧恶化,时局动荡,日军向东北大肆增兵,东北军与关东军双方磨刀霍霍即将爆发大规模战争,国统区民间反日情绪十分高涨。闲在上海的日军吴港第5海军特别登陆队也按耐不住想寻衅滋事,以此“驰援满洲皇军”。12月1日,日本驻上海公馆助理武官田中隆吉唆使日本僧侣天崎启升等五人向马玉山路中国三友实业社总厂的中国工人义勇军投石挑衅,愤怒的中国工人立刻和日僧殴打起来。人群中由田中暗中操纵的流氓汉奸乘机将数名日本人打成重伤,随后日方声称其中两人伤重死于医院。日本驻上海公馆随即以此为借口指示日侨青年同志会一伙暴徒于2日深夜抢砸焚烧三友实业社,砍死砍伤五名中国警员。4日,日方又煽动千余日侨集会游行,要求日本总领事和海军陆战队出面干涉并袭击华人商店和住宅,义愤填膺的上海民众和日方游行人群再次爆发大规模斗殴事件,双方都有数十人受伤。5日,东北军与关东军正式开战之际,日本驻上海总领事村井苍松向上海政府提出道歉、惩凶、赔偿、解散抗日团体这四项蛮横无理的要求。7日,东北铁岭沦陷,日军猛攻辽阳,日方气焰越发嚣张。日本驻上海第1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少将发表恫吓性声明,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加紧备战,并从日本国内向上海调兵。8日,村井向上海市当局发出最后通牒,限10日10时以前给予满意答复,否则日方将“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同时日本海军继续向上海大肆增兵。

此时负责防卫上海的中国军队是粤军第十九路军,该军下辖三个师一个旅约34000人。指挥官蒋光鼐和蔡廷锴以及京沪卫戍司令陈铭枢中将都强烈主张以强硬手段应付日军挑衅。但此时蒋介石担心事态扩大激怒日方从而导致中日全面开战,这与他当初打的“让东北军独力抗击日军从而削弱张学良的势力继而把东北四省真正纳入中央势力范围”的初衷相违背;加上此时中共已经在第五次大围剿下近乎穷途末日,更加需要国军集中兵力加大力量给予彻底消灭,所以重心仍然要放在“平定内乱”上。因此蒋介石让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电令第十九路军“忍辱求全,并五日内从上海换防”,还令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在日方通牒时间内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无理要求。

命令传来,第十九路军上下官兵大哗,满腔怒火的官兵们甚至喊着要“学习东北军,把上海变成第二个东北进行独立抗日战争”,但是军长蒋光鼐严厉禁止此类的言语,并在无奈中下令部队后撤把上海交付给日军。

11日深夜23时30分,日军海军陆战队2000多人在坦克掩护下,沿北四川路(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已多次划为日军防区)西侧的每一条支路:靶子路、虬江路、横浜路等向西前进占领淞沪铁路防线,在天通庵车站遭遇到了忍气吞声正在后撤的第十九路军。面对日军咄咄相逼的嚣张气焰,忍无可忍官兵们不顾指挥官的“克制”命令立刻奋起开火抗击。双方立刻大打出手,上海火药桶的导火线一下子被点着。

开战后,十九路军官兵奋勇作战,在防守市区的国军第156旅和前来接防的宪兵第16团主动配合下,数次打退了由横浜路、虬江路、宝山路进攻的日军,并于13日夺回天通庵车站和上海北站。广大上海民众也纷纷自发组建医疗队和义勇军积极协助第十九路军官兵抗战。日军立刻从国内增援包括两艘重型战列舰在内的十多艘战舰和陆战队7000多人援沪,并由陆军大将白川义则亲自指挥。眼看战事扩大,中央军事教育部部长张治中将军向蒋介石主动请缨,亲自担任国军精锐第5军军长,率所部第87师和第88师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增援上海。随后,日军再次向上海增兵两个陆军师团和军舰30多艘、飞机200多架,战斗力剧增。后方广大国军将士也被此时东北军在辽阳与日寇浴血奋战的精神所激励,纷纷主动请缨上阵。但蒋介石却拒绝各军将领请求,不但停止向上海增兵还严令第5军和第156旅等中央嫡系部队后撤。十九路军失去援军独木难支且伤亡极大,无力继续抵挡优势兵力的日军进攻。18日,日军数个联队的精锐兵力在海军第6舰队的护送运输下驶入长江口,在浏河口、杨林口、七丫口突然登陆,疾速包抄中国守军后路。十九路军腹背受敌,被迫退守嘉定、太仓一线固地自守。23日,日军攻占上海,战事结束。

25日,在美、英、法等国“调停”下,国民政府和日方在上海签订《12。25上海停战协定》。条约规定上海市全部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派遣军队驻扎,而日方“可根据必要需求适当驻兵”。当中国军队根据条约撤出上海的时候,上海市内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的上海市警察总队以及江苏保安部队几千人(此时上海归属江苏省)而已,而日本数支海军陆战队却堂而皇之地在上海长驻了下来。本来日方还要趁机勒索乱提要求,但是随着东北战局上日军局势越来越不妙的,日方和国民政府谈判的底气也愈发不足,加上日本军部已经把重心放到了东北战役上,中日淞沪激战才得以草草收尾。但是又一个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不平等屈辱条约强加在了中国人民身上,上海从此成为不设防的大都市,处在日本海军的完全掌控中。次年初,当东北军取得东北会战的全面胜利并歼灭十万多日军的大捷传遍全国时,国民政府在全国舆论中顿时狼狈不堪,威信大跌。各界民众纷纷义正言辞指责道:张学良区区东北地方军就敢和日军全面开战,而堂堂中央军却缩头缩脑没有保卫国土的决心和意志!国军中一些将领也叹息道:“我等空有报国之心,却无处施展,只能仰空长叹!蒋公锐气已磨,做事畏手畏脚;不如张帅锋芒毕露,想干就干啊!”

这话自然也很快传到蒋介石的耳中。令蒋介石颜面尽损时候也激发了他内心的一股斗气:难道全国能打日本人的只有那不听话的张学良吗?我蒋介石作为全国最高领袖怎么能被张学良这个毛头小子在风头上盖下去?在蒋介石内心深处,他甚至隐隐在期待着早日能与日本一决胜负来证明自己作为一国统帅应有的魄力,当然“攘外必先安内”这个原则在蒋介石的心里仍然根深蒂固。

南京,总统府。

“校长,这是东北传给我们的最新情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局长戴笠肃立在蒋介石的办公室内,恭恭敬敬递上一份印有青天白日图徽的文件,然后略犹豫了一下又掏出一份信件,“还有张学良的亲笔信。”

“知道了,你先出去吧。”蒋介石似乎颇为疲惫,黯着脸接过电文后挥挥手。

“是!”戴笠毕恭毕敬敬礼出门,并轻轻掩上门。

蒋介石浏览着文件,里面的情况和他知道的差不多了,因为半小时前,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中统”)局长徐恩曾也来到这里递上了一份内容和眼前这份几乎一模一样的情报。这份来自张学良谍报机关的绝密情报概述起来只有一句话:日军数月内将从淞沪方向对中国腹地进行大规模入侵行动!

在为自己手下情报机关无能而十分恼火的蒋介石(所以蒋介石没有给戴笠和徐恩曾好脸色看)同时也被这个情报看的触目惊心。当年日本人在东北大败而归,却在上海尝到了甜头,一向得陇望蜀贪得无厌的日本人是不会甘心在上海目前获得利益的。联想到近来日本人在上海蠢蠢欲动的种种反常迹象,蒋介石本来三分相信七分怀疑的心态立刻变成了七分相信三分怀疑了。

怀着复杂的心态,蒋介石打开了张学良写给他的亲笔信,满页让写的一手小楷好书法的蒋介石不敢恭维的字迹出现在他的眼帘——

“蒋委员长亲启:……蒋兄,八年多前,你我二人于孙中山先总理陵前义结金兰。世事沧桑,光阴弹指一挥如过隙白驹,这些年来你我二人虽政见不同而在军政国事上分道扬镳,然弟却时时思兄统帅中华全国之雄杰风采,兄别来无恙否?…孙中山先生所提之“三民主义”皆为你我所宗,先总理建设“统一、强盛、民主中国”之遗愿亦共压你我肩头,我等本该同继国父遗志为中华民族之崛起和华夏苍生之权益而精诚团结奋勇前进,此亦是弟铭刻在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