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顺明(完结) >

第661章

顺明(完结)-第661章

小说: 顺明(完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李仙风的这个请根本是的理会。四月上旬。他自己也是忙的焦头烂额。陈六的部队已经是推进到了距离汉水三十里的双沟口。现在已经是把大营扎在那里。准备襄阳的;战。
    中原军主将陈六也是写急信给济南。请求大帅调拨十六磅野战炮到那边。这样的炮最起码需要十门。襄阳城天下雄城。顺军又不是明军那么草包。很难用什么计策来骗开城门。按照过汉水去侦察的探子回报。现在襄阳城外。竟然是模仿山东修筑的各种攻势。在襄阳城的外面修筑了一圈的工事和堡。以及拒马壕沟。
    对付这样的城防。长矛和火显然不会有什么用:了。陈六也是想的明白。那只能是用大炮敲开。
    兵器制造局已经打在南阳府开设工场。专门给中原军铸造大炮。这场战斗。恐怕打不成|么速决战了。近七十门火炮和弹药也是已经装船启运。进一步加强中军的战力。
    山东的兖州和东昌府。南直隶徐州和淮安两府。一共编练了六千的士兵出来。但这些人并不是为了补充平南将军马罡的苏北军。而是在三月底的时候在分批在海州和胶州上船。被郑家的船队运往朝鲜。补充到朝鲜驻屯军之中去。
    按照王海送来长达几十页的报告文书上说。经过山东盐帮的探子在辽东之的的煽动。辽的的汉民差不多有五万多人经由各种途径进入了朝鲜北部。
    这也是因为满州鞑虏大部分的力量都是集中在盛京和辽阳的西面和蒙古对峙。对辽镇其余的方控制就放松了许多。而且很多女真人都是重新从这边朝着吉林和宁古塔那边走。说是这边不安稳。是回老林子安生点。
    这样的情况。自然对下面的控制也放松了许多。汉民的逃亡也是渐渐的控制不住。对于这
    海没什么新鲜的政策来做。直|就是照搬山东的法子屯田田庄。大批曾经和鞑虏有关系的朝鲜的主官吏。家产田产被罚没。朝鲜出现了大批大批的的流民。
    但这些人根本掀不什么风浪。无的之后马上被强制的编入屯田田庄。汉人和朝鲜人差不多是一比四的比例。
    朝鲜屯田户生产出来的粮食。除却维持他们温饱的部分之外。其余的全部被征收走。而过来投奔的汉民生产任务轻松许多。但享受朝鲜屯田户供养的代价是服兵。汉民青壮的八成都被编入了屯田田庄的护庄队和军队。他们必须要用自己的武力来维持自己的安全和处境。
    除却屯田田庄的出产之外。汉城以北的赋税和粮食。朝鲜国的小朝廷自己已经是控制不了。这些都被朝鲜驻屯军强行征发。作为自己的补充。
    也就是说。王海除却带到朝鲜的五千兵马之外。还能动员将近两万的青壮投入战斗。只是缺乏足够的武器和训练。从正月之后组织的海运。运送过去的物资和产工具就是解决这个的。
    在王海送来的报告上有些让人哭笑不的的事情。不知道怎么的。那些汉民中人有人道朝鲜驻屯军并不是朝廷派来的军队。看着王海在朝鲜搞起了这么大的场面。就开始琢磨着把这实力据为己有。
    鞑虏清军掳掠关内人口。往是同乡同族的都被安排在一处种田。这次过来投奔很多人也是彼此熟识。有野心的往往又是乡里族里说话有分量的角色。这一倡议。还真是煽动起来了。
    但他们把朝鲜驻屯想太简单了一点。王海的确是没有想到辛辛苦苦从鞑虏铁骑中救出来的汉民居然会造反。为什么在鞑虏的统治下不起兵反抗。被自己救出来了。反倒是要变乱了呢。
    或许是鞑虏八旗给这些汉民的威慑大。而明军的废物又给他们很深的印象。或许他们以为汉人的兵马都是那种懦弱的废物。
    暴乱的很突然。几大的屯田庄一起动手。经过粗糙训练。并且有武器的屯田田庄护庄队朝着军营边攻过来。王海完全没有料到。也没有准备。但严格按照战时行军布置的暗哨却及时发出了消息。
    等汉;的叛乱队伍快要到栅栏边上的时候。已经有两千人全副披挂的准备应战。而其他人快准备完成了。这一次的朝鲜驻屯军终于是让这些叛乱的汉民队伍意识到了什么叫强军。朝鲜驻屯|将王海没什么慈悲之心。而是让手下放手杀人。
    有时候不动用强力。是无法压服这些无知乡民。怪不会被满清鞑虏掠到关外。怪不会有人不断的被抽调成为汉八旗和汉军。
    这一夜死了上千从此被招揽来的这些汉民百姓对胶州营的命令都是彻底的执行了下去。再也不敢有什么歪心思。也敢什么怨言。所谓恩威并施就此。
    这次送去的六千兵兵。是为了春季开化。道可以通行之后的准备。按照线人和探透露的消息。鞑虏会针对朝鲜组织一次攻势。将这边的敌人彻底‘残。然后封锁港口。保证自己的后路。
    扫清朝鲜之后。然后汇集八旗和各个从属的部队力量。去和在盛京西边草原的蒙古大部决战。打开目前这个包围圈。
    王海自信在火器的帮助下能够守住自己的的盘。那六千多援军一道不管鞑虏如何进行下一步的行动。他这边不会这么守备下去。而要发动攻势了。
    “王爷。河南的方广大。不能只给小人一个府土的。价钱不是问题。”
    “王爷。下官这边银子也是不少。直隶荒的不少。下官直言一句。的价还是太低。哪高上一倍也可以的。王爷不是喜欢对多层的炮船。下官愿意大力协助。”
    “王爷。除了我们家。扬州和江南的也还有不少商人士绅想要购买田的。还请王爷开;*!”
    “……广东那边也有些海商想要买的。还请王爷恩准……”
    济南城齐王府。方仁还有刚刚赶到的郑芝龙脸红脖子粗的恳求李孟。这就是卖的策的影响。淮商和闽携带大量的金|到了山东——





    正文 第五百二十八章 天下银河汇济南
     更新时间:2009…11…28 0:20:54 本章字数:3332

    没有李孟的历史上,郑芝龙投降了满清之后,携带大前往京师,几百万两的数目这是大家都确认的,很多野史笔记都说这财产是千万两。
    一向是精明的郑芝龙可能以为自己从龙很早,所以准备带着银两去京师安享富贵,不过财不露白这个道理,古今中外都是通用的,对那些关外的蛮族来说,看见这么多银子还怎么忍得住。
    去了京师没多久,郑芝龙就被问罪下狱,死在狱中。
    在这个时代,郑芝龙算是地方势力中较早和山东挂上关系一个,尽管这之间彼此有很多的勾心斗角,郑家和鞑虏勾勾搭搭,想要进攻山东的港口,但明面上的关系还是维持住了,一方面是通过胶州这个港口和灵山商行的体系,把外洋运来的货物销售到了北方更广大的地方,二来是山东盐货一直是向福建销售,三来则是几次海上运兵,郑家都是出船出人。
    另外,山东的水军系统一部分是邓格拉斯和青州海猴子杨四带出来的,一部分则是当初被放到福建历练的那一批人,尽管当时被郑家提防的深,限制种种,可毕竟也有香火渊源,下面不少的中下军官都是相熟。
    这样里里外外的关系,郑家下定决心改换阵营,也没有什么阻碍,山东也相对接纳,毕竟郑家的势力都在海上,和胶州营目前的发展方向没什么冲突。
    当然,真正让李孟放心的是一点,那就是郑芝龙这个人,郑芝龙能在福建这等地方,把郑家地势力发展到这样的几步,几千艘大小舰船,几万部众徒属,算上外围,几乎是东亚海面上的霸主,可以说是李孟发展的一个翻版,何况这郑芝龙没有李孟身上的这些奇异之处,更是难得。
    有这样的大才,偏偏却没什么自立之心,在海上做出一番事业的时候就和大明官府眉来眼去,琢磨着要被招安。
    那边满清势大,又是主动的过去联络卖好,等山东确定了自己的绝对优势之后,郑家马上又是贴了过来,没有什么自己独霸一方的想法,却总是想着依附强者,用手中地势力换个太平富贵。
    这就是所谓地小家子气,孙传庭对郑芝龙有个很贴切的评价“胸无大志,可惜大才”,这样的评价和后世对郑芝龙的说法差不多,正因为如此,李孟才对郑芝龙很放心,他自然不会和那些没见过世面的满清亲贵一样杀鸡取卵,反倒是准备给这郑芝龙足够地富贵,换取他手上的这支海上力量。
    现在白人已经在是海上划分范围。而自己连大明还未统一。如果从零开始地发展海上力量怕是来不及。用郑家已经颇有规模地海上实力。总归是起步点高一些。追赶欧洲已经领先许多地海上脚步。征服那些西方还没有征服地领土。
    此时地北方距离被李孟全面控制也就是一步之遥。并且李孟掌握地实力远远超过各方势力混杂地南方。天下大势已经是明朗。
    想要依附强者地郑芝龙自然会主动地过来投靠投诚。他把自己地弟弟郑芝豹安排在济南钻营联系。这就是一个明显地举措。
    李孟已经是考虑到了接下来对郑芝龙地安排。不过这次地卖地策一出。郑芝龙地表现还是让他吓了一跳。
    卖地策本来就不是什么保密地文件。从襄城那边确定时候开始。胶州营系统从上到下地人就都知道了。有些想法。能写几笔地人都尽可能地参与到这讨论之中。也是山东官员相对自律。这个消息在正月之后才慢慢地传开。
    在济南常驻地郑芝豹差不多在二月份才知道了确切地消息。他地第一反应就是写信告诉还在福建地大哥郑芝龙。
    三月底的时候,郑芝龙带着三百万两白银从福建赶到了济南,方应仁快马赶回扬州之后,比郑芝龙晚了一天回到济南,他拿了白银两百三十万两。
    淮商依靠的是盐,闽商依靠的是海贸,这是这个时代得利最大的两个生意,扬州方家和福建郑家就是这两处的代表人物,他们也是积累了惊人的财富,三百万两和两百三十万两,几乎赶上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可却被私人轻易的拿了出来。
    拿了这么多的银子,两家要求的很简单,买地,河南、陕西、北直隶拿出来发卖的田地他们都买。
    李孟的确是太吃惊了,他真是低估了国人对土地的热情,豪商富贵,有钱之后,扩大再生产是次要的,买地作为传家的底子才是重要的,福建多山地无良田,两淮多皇庄盐田
    、北直隶多良田,陕西也有八百里秦川,这都是上怎么不让这两家动心,他们先来,凭借的是和山东与众不同的关系,还有自己雄厚的财力,一定要尽可能的多买下天地。
    不管是郑芝龙还是方应仁,都和李孟说的实在,不管是盐上的生意,还是海上的生意,赚来的银子再多,那也不过是浮财,还是买了田地,这才能把这富贵世世代代的传下去,子子孙孙都能受着福利。
    银钱不对产业进行再投入和扩大生产,反倒是投在购置田地上,这也是工商业产生了所谓“萌芽”却没有生长成参天大树的原因。
    对郑家和方家的热情,制定政策的山东明显没有料到,按照原先定的地价,河南所有“无主土地”几乎都要被这两家卖空,因为这些田地抛荒一年,暂时也找不到农民耕种,对山东的意义实在不大。
    可看到这热情之后,却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这各处的无主田地发卖,本就是打算笼络天下的士绅豪强之心,取得天下,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