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顺明(完结) >

第296章

顺明(完结)-第296章

小说: 顺明(完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组织军队突围。

    可面对城外的优势清军,大伙反复揣摩磋商,却是一点办法都想不出来,清军野战历来有优势,更何况眼下清军兵多。迫不得已。宣府总兵精选了三千精骑准备突出,谁成想,刚刚出城不到一里,还是被清军重重围困。杨国柱和他的手下亲兵们都是明白,恐怕这一次不会善了了。

    听到清军的呼喊,护卫在杨国柱身边的亲兵和部将都是回头看他,杨国柱心里明白,在这必死地境地之中,对方给出一条活路,手下们都是有些心动。

    宣府总兵杨国柱苦笑几声。伸手一抹脸上的汗水,还有那些溅射在脸上的血液。开口涩声的说道:

    “这地方老子听说过,老子的哥哥和侄子都是战死在这里,你们要降就降了吧,老子不作投降地将军。”

    说完话,杨国柱催动坐骑,大喝一声。挥舞大刀朝着当面清军人数最多的地方冲去,跟在他身边的亲兵家将稍微沉默,也都是同声呐喊,跟在这宣府总兵的身后一同冲了上去。

    对面的清军此刻已经是肃清了基本的抵抗,好整以暇的看着杨国柱和手下势如疯虎的冲了过来,最前面几排都是已经张弓搭箭的弓手,还有调发来的朝鲜火铳手。

    那些在阵中盯着宣府总兵冲来地满清头目都是在那里嘻嘻哈哈。显得非常的轻松,一名参领看见冲进射程之中,大声地吆喝了句。

    一阵炒豆似的枪声突然蹦了出来,几百支箭也是离弦而出,在半空中带出急促的尖啸,杨国柱的身上。突然爆发出了一阵阵喷射的血雨。红色的战袍,却渐渐地变成了红色。那却是箭翎的颜色。

    枪声停止,箭雨停歇,对面冲来的宣府总兵杨国柱和他亲兵手下,都是倒在了地上,那些还没有死透的人和马,在地上不停的痉挛着,流淌着的鲜血,慢慢的汇成小溪,小溪再慢慢地融成了河,再慢慢的渗入了大地,慢慢的染红了那一片大地。

    在松山城头望楼上的洪承畴,能看见杨国柱这几千精骑好像是投入江河中的一颗石子,虽然迸溅出一点水花,可转眼间,水面变得安静下来,仿佛亘古以来都没有变化一样,这几千突围的骑兵居然是没有起到一点地作用。

    才不过是几天地光景,原本威猛的洪承畴胡须上已经是许多白色,看着也憔悴了很多,杨国柱失陷在乱军之中,他心中自然是痛惜,可能做地也仅仅只能是痛惜了,边上的曹变蛟狠狠的用手拍了下墙头,低声骂了一句,极为的不甘。

    这时候远处传来一声闷响,洪承畴茫然四顾什么也没有看到,他无奈的长叹一声,颓然的说道:

    “曹将军,本督来蓟辽之后,也听到辽镇的军将谈过,说这鞑虏擅长野地浪战,不可力敌,但却不讲究什么行伍,有如野兽一般,遇上我大兵坚阵,总有些无所适从。但从这次双方接战开始,鞑虏挖掘壕沟,修建矮墙都是极为的精当神速,星夜之间就掘壕断掉了我军的后路,现在掘重围围我松山又是这般的严谨。而且军队进退之间法度森严部伍严谨,这分明已经是有了章法,今后大明怕是多灾多难了。”

    “轰!”的又是一声闷响传来,这次的声响距离他们站立的地方可近了许多,从城头上猫着腰跑来一名军官,急忙的喊道:

    “两位大人,快些下城暂避,鞑子试炮了。”

    洪承畴惨笑几声,缓缓的说道:

    “鞑子对火器的使用也不比我大明的官兵差多少,这天下……”

    曹变蛟略微搀扶着洪承畴,两人一同朝着城下走去,被洪承畴的这些话说的他心中也是郁闷之极,但他却能猜到满清鞑虏的兵马为什么变得这么有章法,肯定和孔有德、尚可喜这些投降鞑虏的混蛋脱不开干系,这火器的使用,很有可能操炮的就是汉军八旗。自从那老奴暴毙,洪太袭位以来,这鞑子的政事和兵事都日渐的精严,又招揽大明的这些叛将,礼贤下士,势力越发的大了,当初的疥癣之疾。如今可就成了心腹之患了。

    曹变蛟恨恨地一拳砸在城墙之上,再狠狠的在墙上拧了一圈,他恨啊,他恨啊,当时自己明明已经杀到了那洪太的面前。他的侍卫都跑了啊,都跑了啊,为什么,为什么,只差那一刀了,自己就可以斩杀那贼酋了。可惜啊可惜啊,天不助我也。

    在对面的清军大营之中,心情自然与松山城中是完全对立地两面,中央的大帐一片欢声笑语,这些满清的亲王、贝勒。统兵的都统们,脸上都是轻松的神色。^^“请陛下放心。锦州城被咱们围的严严实实,听说那祖大寿已经在城中吃人了,支撑不了太久。”

    一名服色华贵的中年武将在军帐中恭恭敬敬的禀报说道,看他的袍服却是满清和硕亲王服色,这可是满清八旗中贵族的最高等级了,能让他这么恭敬地。自然也就没有其他人了。一名细眉细眼,看上去温和可亲,让人不自觉觉得信任的胖大汉子正坐在上首,手中拿着个白毛巾捂住口鼻,闷声笑着说道:

    “济尔哈朗,你做事稳重,历来行兵打仗。都是细致妥帖,朕是放心地,锦州和松山这两处,只要是牢牢困住,大明的北面恐怕再也不会有什么能打仗的兵马了。咱们从十几年前开始,就在这周围反复打仗。这松山也是来了多少次了。这一次朕起倾国之兵,总算是能把这天下之事做个了局。”

    能在这亲贵大将扎堆的营帐里这么说话的人。当然只有皇太极,大金国的天聪汗,大清朝地英明睿智,带领着大家从苦难中奋起,以小搏大,开国建基的崇德皇帝陛下。前几年的皇太极还颇为的健壮,可现在的他,却显得憔悴了不少,就算是和这些大将说话的时候,也是拿着毛巾捂住口鼻。

    此番陛下英明,诸亲王神勇,大家戮力为国,大破明军最后的精兵强将,营外地那些清军将领都是轻松愉快若不是军纪森严,早都是顾不得需要要且歌且舞了。可在这军帐之中,这些最顶尖的贵戚大将,却是人人都是神色凝重,不时的看着皇太极的脸色,而几名侍卫和医官一直是站在皇太极的身后。

    说完这句话之后,皇太极缓了口气,把毛巾递给身边的侍从,立刻有一位侍从拿着新毛巾送了上去,换下来地这块毛巾,已经是血红一片。

    边上站着地一名年轻人看着这毛巾,说话的声音里面已经带上了哭腔,上前几步急忙地说道:

    “皇阿玛,这里有儿臣们在就好,皇阿玛龙体要紧,你身体安康才是咱们大清国最大的事情,您还是回沈阳去慢慢调养吧,这些许收尾的小事,儿臣们一定妥妥贴贴的办好,不敢劳您老人家伤身。”

    皇太极疲惫的笑笑,摆摆手,强打着精神开口笑道:

    “不妨事,不妨事,不过是血气盛,鼻血流个不停而已,这可是因为你皇阿玛身体健旺,病人怎么可能像阿玛这样血气旺盛。你在这里哭哭啼啼的像个什么样,娘们一样。豪格,你也是掌旗的大臣了,下面大大小小那么多人,眼睛都盯着你,你也要拿出个亲王贝勒的气魄来。”

    郑亲王济尔哈朗已经是站到了一边,敛着眼眉,好像没听到一样。他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苏尔哈赤的儿子,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的弟弟,父兄都已经被圈禁而死,而他还活着,一是靠了父兄拼命撇清他,二就是靠了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这三不真言。

    皇太极用干净手巾捂住口鼻,眼睛没有看军帐中那些亲王大将,视线却通过军帐门口望了出去,在他这个位置,隐约能看见松山城的一个轮廓,皇太极定睛看了半响,又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这营帐中所有军将,含糊不清的喃喃说道:

    “等锦州和松山城开了,大事也差不多就确定,这天命果然是在我大清……”

    下面的济尔哈朗、豪格、多尔衮等人都是非常的知趣,听见这句话,刚要齐声的恭贺颂圣,外面急促的马蹄声响起。

    众人都是自小在马背上长大,一身功名也都是来自马上,都是精于弓马,自然知道这马蹄声是朝着大帐的方向过来。人人心中都是一凛,心想莫非那里有什么大事发生,要用这等急促的送信法子,难道是锦州出了变故,还是山海关方向又有强军来援?大军虽强。可毕竟是空国而来,陛下可是举国搜罗,十四岁以上,七十岁以下地丁男都被搜罗起来从征。这么极限的动员,不可能维持太久,所以现在正在把那些年龄太大太小的兵丁都遣送回去,眼下要出什么变故,虽然不会影响大局,可也会手忙脚乱。正如众人预料,马蹄声在军帐外停下。一名轻骑急匆匆的军帐内走来。

    这轻骑是个佐领,也就是满语的甲喇额真。这个级别地军将居然是来送信,整个军帐内的人都是紧张异常的盯着,那佐领却是手脚并用的,异常狼狈的半跑半爬的到了御座之前,那佐领乱七八糟的胡乱磕了个头,歪戴着帽子抬起头带着哭腔的说道:

    “陛下。陛下,宸妃娘娘快不行了……”

    满军帐的人都是哗然,他们自然知道这“宸妃”在皇太极心中的地位,皇太极更是噌地一下,从座位上直接站了起来,震惊之下连手中的毛巾也是掉到了地上,鼻血不断地从鼻孔处流淌下来。把他身上的九龙褂前胸的正龙都燃红了,边上的亲兵想要递过毛巾去擦拭,却被皇太极一把推开。

    “备马,备马,朕要回沈阳。”

    皇太极在松山之战的前年就有了这个毛病,情绪一激动就流淌鼻血。到后来。甚至是动作过大,或者是休息不好。也是鼻血流淌不止。

    知道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大军出关,皇太极率兵急进,六日急行六百里赶到松山和明军对峙,这一路上就是拿着头盔接断续流淌的鼻血,旅途劳顿他地身体也是越来越差了,到了松山接仗,流水一样的军情不停的涌来,传令的兵将也是脚不点地一样的奔走,皇太极身为主帅,自然更不得休息,这身体实在已经到了撑不住的时候了。

    关外的将近一半兵马溃散,洪承畴和剩下地兵马被围在松山的消息,随着那些溃败回山海关的官兵一起传到了关内。

    原本以为“攘外必先安内”,流贼是心腹大患,鞑虏不过是疥癣之疾的那些文武重臣,人人目瞪口呆,惊恐异常。

    原本在山海关的东北还有锦州、松山一系列的堡垒和据点,有足够大地战略缓冲,让满清地兵锋无法到达山海关一代,但这一仗打完之后,明军只能是在山海关一代布置防线,山海关虽说是天下第一关,可这里根本并不是值得信任的防线,再进来,可就是大明地腹心之地

    眼下要做的就是在山海关一带布置重兵,严密设防,但大明在北直隶、山西、河南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调动的兵马了,京营倒是有几万人,可都是无赖闲人组成,根本没有什么战力。

    说起来,能被调动的兵马也就是山东总兵李孟的胶州营,但八月上旬开始,胶州营的主力已经是集中到了河南归德府一带。

    七月中,李自成和罗汝才合兵一处,声势大震,傅宗龙收拢了两万多陕西边兵出潼关,与保定总督杨文岳合兵一处,准备和李、罗联军决战。

    平贼将军左良玉倒是颇为的会拣软柿子捏,直接追击战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