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顺明(完结) >

第224章

顺明(完结)-第224章

小说: 顺明(完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下也只有两个值得怀疑地人,嫌疑最大地就是山东总兵李孟,他手下有一省的私盐买卖,又和两淮盐商有过几次地冲突,要是打垮了两淮盐商,他私盐的利润就能平空增长一大块,他会有这个动机来做。
    另一个人却是某位盐商,这位盐商的盐场在赣榆,这次海盗们却一直没有侵扰,大家总觉得有些古怪,这盐总是别家少卖点,其他家多卖点,破坏了其他人家的盐场,自己就能捞取钱财。
    不过是不是李孟做的,他们却无法去问也无法去打听,眼下李孟控制的山东可不是从前那个破烂地方,地方士绅豪门大族对这位李总兵都是凛然听命,胶州营的正规军、武装盐丁和屯田田庄的护庄队守护的也森严,想要去打听什么消息,很容易被按上探听官兵虚实,心怀叵测意图不轨的罪名抓起来。
    此时可不是当年,两淮盐商在刘泽清那件事情之后,就已经是害怕了,不过是做个发财的生意,丢进去那么多人命,已经是让人心寒了。
    现在李孟已经是山东总兵,越发的不能惹了,而今两淮盐商只是生怕得罪了李孟,新仇旧怨一并算帐,敬而远之是共识,不敢有什么触犯,这件海盗的事情,他们尽管是猜疑。但派出几个打听消息的人都是没消息了之后,就再也不敢动弹了。
    这天的合议却终于是出了结果,让在南京城的盐商颇为错愕的是,今天却终于是给他们了一个解决方案,而且提出这主意的人并不是他们投入本钱地代言人,而是南京兵部的右侍郎吴嘉卫。
    南京兵部侍郎吴嘉卫是去年才升上来的,南京兵部,还是右侍郎,老实说,并不是什么太了不起的官员。两淮盐商们也就是送了点常例钱,并没有太深的接触,谁想到今日的合议之上,倒是这位提出了方案。
    这位兵部侍郎的方案很简单。凤阳、庐州、安庆的兵不能动,南京的兵不能动,那么为何不从外地调兵入淮守卫,眼下周围的各个省份里面,唯一能有兵丁调动地也只有山东地面,山东总兵刚在鞑虏入寇的时候打了胜仗,而且而且现在北直隶和山东地并没有什么需要动兵的事情。山东地面也太平无比,调动鲁军也非常合适。而且山东和淮北陆路相连,总比南京这边有长江天堑,交通不方便要便捷许多,南京守备和南京兵部尚书李邦华无可无不可,反正不用调动南直隶境内的兵马,也省却了自己调集兵马,筹集军饷地麻烦,只需要把这折子报到京师去,让皇帝和内阁诸公拿主意就是了。
    他们心里面也明白。只要不让朝廷派兵出钱,提到的又是李孟这等最近立功的大将,而且还是这等平定海匪的小事,朝廷肯定不会反对,所担心的无非是李孟的态度罢了。
    唯一不同意这件事情的是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李孟和他地前任刘福来的关系不是秘密,虽说卢九德本人和这职务更替没有什么关系,但前任赋闲民间,难保这李总兵心里面没有想法。自己而今也是南京镇守,何必自找这个不痛快。
    何况两淮盐场的事情,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不如这么吊着,让那些盐贩子多给自己上贡银子,还能捞些实惠。
    结果那位南京兵部侍郎吴嘉卫却站起来,慷慨激昂的说道:
    “嘉靖年。几十倭寇在南京城下扬长而过。南京城大门紧闭,不敢出城一战。成了天下人的笑柄,江南各地倭寇肆虐,也有倭寇靠近过中都皇陵一带,险些酿成大祸!海州城那边传来的消息各位大人想必都已经看到了,那是将近万人的巨寇,徐州兵已然是胆寒,若是再不调兵防备,这些海寇的胆子大了,深入内陆,那时候又当如何处置!?”
    这番话说的有理有据,在座的诸位权贵纷纷地点头,方才表达了反对意见的卢九德也是沉默下来,而且众人知道吴嘉卫出身闽地,和两淮盐商还有李孟都没有什么利害的关系,如此的直言,应该就是出于公心。
    吴嘉卫扫视屋中诸人的神色,知道自己言辞已然是打动了诸人,禁不住放低了声音,缓声说道:
    “诸公,下官在兵部看过若干的文书图志,各地报上来的也有不少,而今凤阳中都虽有大兵,可却都在湖广、江西一侧,东边无兵,空虚异常,若那海寇猖狂,从淮安府一路西进,直逼中都,到时候可就是滔天之祸啊!”
    海寇深入内陆,直逼凤阳中都,现实中没有太大的可能,南直隶的富庶之地全在运河沿线,凤阳府那边重兵拱卫,且都是皇庄,民间根本什么值得抢掠地东西,海盗也不会去主动犯傻。
    但这理论上的可能也不得不防,万事无绝对,如果真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怎么办,甚至是有人在朝堂上提出这种可能又会如何,当今的崇祯皇帝可不是什么宽容之人,只怕是到时候……
    一想到这个可能,在这屋中的所有人,包括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在内,都是悚然而惊,这些年掉脑袋的高官大将不算是少数,一品、二品的官员都获罪致死地不下十个,在万历和天启年地时候,做官到四品以上,也不用担心什么了,可以安安稳稳的做官到老,荣华富贵一辈子。
    可在崇祯年间,这位圣上严苛地紧,偏偏脑子还有些糊涂,中枢和方面大员常常因为些和自己无关的事情下狱获罪,陕西乱起。李自成和张献忠纵横五省,这罪名更是实实在在,若是在前朝,还有个戴罪立功的说法,现下是抓起来问罪杀头。
    在这南直隶做官虽然前途不大,可却安稳,而且油水多多,只求这官职做的久远些,调山东兵入淮,费心发愁的是他山东总兵李孟。何必阻拦。
    屋子里面的人可都是人精,彼此交换了下眼神,立刻是定下了决策,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咳嗽一声。尖声开口说道:
    “吴侍郎说地有理,兹事体大,不能耽误,咱家就和尚书李大人,守备徐大人一同拟个折子,上奏天子,尽快拿出个结果来。各位觉得如何啊?”
    “公公说的对,正应如此办理。”
    “唔,还要看那山东总兵是否顾全大局,不过天子下诏,想必他也明白利害……”
    屋中的诸位高官七嘴八舌的符合,同时看着南京兵部右侍郎吴嘉卫的神色都是充满了赞许的神情,心想这位官员见事明白,懂得进退分寸。即便是痛陈利害之后,众人赞同他的意见之后,却还沉静自若的坐在那里不洋洋得意。实在是难得,将来肯定会有大用。
    既然已经是商定,那么众人马上是写折子出来,派快马送往京城,眼下南直隶、山东,北直隶之间除却闹海匪之外,其余倒还是太平。
    何况盐商们对这件事情也是着紧,这边合议一出来,马上就有人快马出城渡江去扬州。也就是半天的功夫,盐商那边就是得到了消息,十几家有资格决定事情的盐商当即是聚集在一起合议。
    到最后得出地结果却不太复杂,还能如何,只能是认账,即便这件事情是山东总兵背后策动的海匪,把山东总兵的兵马请进来。他总不会自己打自己的脸。事情说到底,还是个银钱花销。
    把到手地钱财分给山东总兵虽然是肉疼。可总比此时颗粒无收要强很多,至于将来会吃什么亏,眼下也顾不得了。
    说来这情形也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南京诸位大员商议出来的结果,负责的文官先是压在手上,让手下人快马过江给扬州城中的盐商们看过之后,盐商合议之后觉得可行,才能把这个方案正式的形成奏折,快马送往京师。
    当然,这件事情主要也是由这些盐商推动,南京城的官员还是颇为的厚道,知道收了别人地银子,就要给对方一个交代。
    李孟抢夺了盐商们经营多年的山东市场,又在后期的争夺中杀了许多两淮盐商们相关的手下和子弟,就说双方有不共戴天的大仇也不算是夸张,这次的海盗之事也能推断出是李孟在背后策动。
    可此时的局面,也只能是请李孟出头,这样盐商们还以借助生产的继续缓过气来,如果把李孟也拒之门外的话,恐怕要彻底的崩溃。
    这也是没有办法地办法,所以提出这个方案的南京兵部右侍郎吴嘉卫收到了三千两银子的答谢。
    快马加急,一路不停,在十一月二十三那天到达京师,在十一月二十五那天内阁会推就有了结果,对南京兵部、镇守衙门、守备衙门的奏折没有异议,崇祯皇帝也是立即批复盖印,现在天下间的目光都是在湖广的平乱剿匪上,委实不愿意再出什么乱子了,地方上既然想出了法子,自然就准了。
    另外,从海匪开始闹起,朝廷和外人看到的告急文书上,都只说是海盗倭寇骚扰沿岸州府,却不提及盐场。
    还有,几年前,李孟来南京城活动移镇,不知道南京镇守太监是刘福来,委托郑家的八闽商行在上下打点,郑家找了个和自家亲近的官员,是兵部地员外郎。
    几年后,这名员外郎自然升官了,先下已经是南京兵部右侍郎,姓吴,名嘉卫。在参加此次合议之前五天,八闽商行给他家里送了纹银六千两。





    正文 第二百八十五章 兵事生财 处处不平
    更新时间:2009…3…25 13:39:52 本章字数:8218

    山东青州府信阳镇到海州盐场来回也就是十几天而已,若是大船顺风速度还能更快些,十一月末崇祯皇帝的旨意就下来了,对南直隶众人的奏折准许,同时兵部下文调拨山东兵马入淮支援。
    这类不干系大局的兵马调动,又是合理的请求,朝廷自然不会不准,不过眼下调动各地的兵马,朝廷下文归下文,那些将领军头却未必那么听话,当年朝廷屡次调曹州总兵刘泽清的部队去北直隶镇守,都让他用种种理由拖延推诿,这李孟如果说自己军饷不齐,部队疲惫,别人拿他也没有办法。
    在这圣旨往来期间,补充完给养人员的海盗们又是在赣榆淮河入海口一带巡游了一圈,这次也不上岸攻打,只不过他们这么走一圈,那还会有人敢在这边劳作,早就是做鸟兽散了。
    两淮盐商们生怕李孟那里推诿,已经是准备花大钱来收买了,谁想到朝廷旨意一下,李孟这边到没有任何的犹豫,立刻是派兵南下。
    新募兵之中,青州军和兖州军各抽调两千人,信阳水营抽调一千五百人,新兵老兵比例十比一,在崇祯十三年的二月调拨到海州和惠泽一带驻防,如果是注意胶州营编制的人,就会发现,这次胶州营出现了一个新的编制…………水营。
    这次领兵的人是胶州老营营千总张江,因为行事稳妥,忠心勤勉,被提升为淮北守备,领五千五百战兵,老营算上亲兵营一共十二个营,每个营的千总,都是高级将官的后备队,张江算是其中表现最出色的人。这次算是超拔了。
    信阳水营相对独立,由义民杨四和三名水营副统领管理,负责淮北沿海一带的防御防守,这些信阳水营据说是最新招募的青州府和莱州府一带的青壮,都是有志报国的年轻人,算是胶州营第一支水上部队,也被派来海州一带驻扎护卫。
    这些编制地确定和就位是崇祯十三年二月左右才能完成的事情了,实际上在第二次攻击海州之后,李孟就从信阳镇回到了胶州城,那时候基本可以确定杨四这伙海盗在淮北的行动完全达到了需要的目的。
    接下来就是预先安排好的那些官场活动了。这些事情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