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神道 >

第51章

大唐神道-第51章

小说: 大唐神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累死人了。。。哎。。。。。


90 谨遵仙师法令!

  90谨遵仙师法令
  “安民强国,国强道自强,道强则教胜?”袁天罡眼前一亮。重复道。
  道教的教义本就有济世安民,而爱国也是道教自古以来所固有坚持的一个方面,道教根植于我中华大地。从发展初期至今道教的命运一直与国家盛衰有着密切联系。每当国运昌盛时期,道教随之而昌盛。每当国运衰弱时期,道教也随之而衰弱。
  有经言: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说的就是学圣人之道的人,更应该有为世人与众生,挑负起一切痛苦重担的心愿,不可一日或离了这种负重致远的责任心。所以道教人士对于安民强国是完全理解和接受的。
  至于国强道自强也很好理解,一旦道教深深地根植于社会。国家昌盛了,道教的繁荣也是显而易见的。只是一旦教派过于枪声,必然触及皇权问题。袁天罡的眼中出现了淡淡的隐忧。
  “只是仙师,我道昌盛自然是好的。只是。。。。陛下那边。。。。”袁天罡言语之间也是一阵含糊。不过黄俊明却是听的懂。
  黄俊明微微一笑,这个问题很早之前他就已经想过了。在这古代最忌讳的就是涉及皇权。而触及到皇权的最好的处理办法便是让自己与皇室的利益产生纠葛。黄俊明当时也是为了保自己。不过看起来那件事情也能抹去道教长生之后对皇权的一丝威胁。
  “袁道长可知这天下玄门总领袖是谁?”黄俊明轻轻一点。不再多言。
  是了,皇帝身为一国之主,同时又是宗教的领袖,自然会慢慢的将大唐发展成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道士们是皇帝自己的手下,皇帝自然对道教人士拥有处置权。也不用担心道教人多会威胁皇帝的地位了。这样道教昌盛,皇帝自己的势力就越强。显然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事情。在联想到近日的受禄。袁天罡满含深意的砍了黄俊明一眼。
  “看来仙师早有办法,倒是贫道多虑了。”袁天罡话语一听,紧跟着就说道:“仙长自然已有了想法,何必又要与贫道等人商议?”
  “道长,稍安勿躁。”黄俊明呵呵一乐。起身给几人添上茶水。
  “贫道先前说的只是一个引子罢了,老子有言: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可信众们不如此想,在者我道教讲求今生今世的成就,可普通信众又那会去琢磨我教教义?况且,说句诛心之话。现在我道分支甚多没有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修炼体系驳杂没有统一性,由师择徒,旁人欲入道而不可得。况且授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此一来,我道教虽然占据了大多数王公大臣为信徒,可却疏远了底层民众。要知道以民为本。我道的发展可是离不开这些普通的民众啊。”
  黄俊明几句话又引起了三位道长的沉思。虽然这话说的有些不入耳,不过却也不得不承认,事实就是这个样子。道教在普通平民中传授较教义的事情少之又少。若想发展壮大道教,淡淡依托贵族王室是不可能的,这样只会更快地崩塌。
  “那仙师的意思是?”袁天罡语调深沉,缓缓发问。
  “既然有了弊端,那就要改!”黄俊明说的很是坚决。
  道教可没有阻碍革新的思想,这也是道教的优点之一。三个道长听后一点反驳的意思都没有,将黄俊明早已准备好的话憋在了心里。
  “哦?那仙师,我等该如何去修补我教之弊?”这事说话的是孙思邈,在他看来,此时修补更改教义,和医治病患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医治一个教派而已。自然甚感兴趣。
  黄俊明顺势说出了早已想好的话:“既然有弊端,那就要我等一个一个的去修正。简明教义使教义平民化这点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整理道家体系,归众唯一。如此一来我道定能团结一致。同时扩大收徒范围。虽说徒弟所犯罪孽的因果要加到师傅身上,可我道要度化天下之人,所修的便是功德。”黄俊明一口气说完,紧紧地盯着三位道长的神色。
  只见三人或是沉思,或是门头锦州,亦或是面露浅笑。黄俊明也不急,轻轻的用手一下又以下的敲着桌面。没过半盏茶功夫。三位道长相济有了自己的答案。
  还是袁天罡率先出声说道:“可是仙师,如此做来岂不违了我道家无为的思想?”
  黄俊明没想到袁天罡会在这时发问。顿时一愣。不过嘴上却没闲着:“道,无为,而无不为。”黄俊明完全是不经大脑思考的脱口而出,见袁天罡点头,心底又是一喜。难道这些日子我的道法又精湛了?黄俊明心中暗想。
  “如此,不知我等该怎样去做?”孙思邈接话说道。
  “道藏!”
  “道藏???”黄俊明简单的两个字让三位道长一阵惊异。
  “正是道藏,这编纂道藏就是我教昌盛的一个契机。道藏由我等编纂,自然可以将我道之弊端缓缓消除,日后我到昌盛,我等必会名垂青史!”黄俊明语气坚定,好像早已预见到了日后的情形。
  对于古人来说,名垂青史可是大大的荣耀了,哪怕是修行在高深,听了这话也免不了一阵激动。
  “全凭仙师吩咐!”袁天罡、李淳风起身抱拳说道。
  黄俊明直接无视掉了没有丝毫表态,眼中却直冒精光的孙思邈。心中也是豪气千云。让我在这大唐,将道教发扬昌盛,日后耶教再霸道,斯教在蛮横,佛教再迂腐,也敌不过我道清高!!
  “好!有劳几位道友了!”黄俊明激动之下,嗓音也有些走形。“来得好不如来得巧,不如我等就从今日开始吧?”
  黄俊明话音刚落,孙思邈也从座位上站起,袁天罡、李淳风、孙思邈三人齐身行礼呵道:“谨遵仙师法令!”
  ——————————————————————————————————————————————————————————————————————
  今日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另招收书评区副版主!强烈推荐朋友作品。三组签约质量保证《无限之掌控世界》《天箭》《极品小农》


91 新鲜出炉新教义

  91新鲜出炉新教义
  这一句“谨遵仙师法令!”可让黄俊明受宠若惊,不过看这个样子已然是四人齐心,对于之后的思想灌输自然要方便的多。黄俊明刚刚压下的热血又沸腾起来。
  也从座位上站起,拱手一礼:“多谢诸位道友抬爱!”
  说着黄俊明在三人的不解中拽起三人的右手,重重的握在了一起。袁天罡、李淳风、孙思邈感受到黄俊明手心中的温热。眼中的不解慢慢变成了信任,在日后的历史中,被史官重重的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武德九年八月,太宗即位,上令仙师百年百年道人编纂道藏,天罡子,黄冠子、妙应真人辅之。于天仙宫一小殿,互引为知己,共革玄门之弊端。图玄门之兴盛。。。世人赞:神道百年道人、神卜天罡子、神算黄冠子、神医妙应真人。此四道着,皆强唐凡世之神也。”
  黄俊明牵引着几位道长坐了下来,很自然的给几人的茶杯中填满茶水。双手一托下巴,缓缓地说道:“这样吧,咱们就从最基本的开始。”说着从道袍里取出几张纸,一个塞紧了木塞的小瓷瓶,几枝芦管笔。放在桌上。轻轻地拔开木塞,用芦管笔在纸上写下一排字。“玄门至高经典”几个字写完,轻轻地退到了袁、李、孙三人面前。
  “玄门至高经典?”李淳风将纸上的几个字读出。
  道教分支繁杂,每个道观自然有他们自己的最高经典,可若称得上玄门至高经典的,无非《道德经》莫属,对于这一点几个人都没有异议,于是李淳风接过笔重重的在道家至高经典之后写下《道德经》三个字。
  “玄门责任和使命”黄俊明又在之上写下几个字。这回可不像方才那个至高经典简单了。黄俊明的这几个字引起了几位道长的沉思。
  “责任,和使命。”袁天罡喃喃道。要知道这时让他们说责任和使命虽然也说得出,可是一定是驳杂不清的。黄俊明在纸上写出的目的就是要给三位道长一个警长的气氛。这些道教最基本的教义一定要凝练而易懂。一次定型,之后再慢慢的进行补充和解释。所以这样一来,让三个道长开始为难起来。
  “仙师可有眉目?”孙思邈想了半天,也毫无头绪。想来是黄俊明出的问题,黄俊明肯定有答案,便出声问道。可就这一问,让袁、李两位道长也反映了过来,紧紧的盯着黄俊明。
  可是这回他们可真心冤枉了黄俊明,要知道现在的道士虽然也是需要考试的,可是人家武当山的掌教算的上是黄俊明的养父,自然给黄俊明走了个后门,那考试必背的几个问题虽然黄俊明扫了几眼,可却没有太多的印象。现在欠缺的也就是一个契机。黄俊明相信有一个契机就能想起原来的答案。
  “贫道也是毫无头绪,不过我等欠缺一个切入点。如此一来这个问题就简单许多了。”黄俊明两手一摊,无奈的说道。
  切入点,三个道士喃喃道,又是一阵沉思,突然,袁天罡一眼瞥到了那张写了字的纸,脑中灵光一闪。道德!对!就是道德!想罢微微一笑。开口说道:“贫道寻思着,可从道德二字入手。”
  道德,道字太过飘渺,早就准备更改教义让大众所理解的几人,自然不会再这个道字上下功夫,这样的话也只剩下“德”了。黄俊明此时也想起了什么。一把抢过纸,提笔写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修之于邦,其德乃。。。;修之于天下,其德乃。。。。”
  这一来,从自身到天下,都写了个全面,只是后三个字是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只能空着。黄俊明开始沉思起来。过了几分钟,依旧毫无头绪,只得无奈的将纸推给几人。却忘了这句话本就是出自道德经。虽说进日以来常常研读经文可只是读熟而已。若论背下来,却还差些火候。
  三人一看,眼神皆是一亮。孙思邈满含深意的砍了黄俊明一眼,那眼神似乎在说我就知道,你知道答案。看的黄俊明一阵尴尬。明明就是道德经里的句子,将他作为道教的使命和责任却也十分的切题。。不过三人没想到是黄俊明是在是记不起了。只是一味感觉黄俊明是在给他们一个机会。毕竟如此一来。这教义等同于黄俊明一人所书。和这三人没什么干系了。
  所以袁李二人看向黄俊明的眼中又夹带了些感激,不是说孙思邈心境高,只是袁李二人出身官场,对名看的更重些。
  这事送上来的名利,袁天罡怎能不收?于是提笔在修之于天下,其德乃。。之后写下了一个普字。写完字之后转手又将笔转给孙思邈,孙思邈这时有些尴尬起来,他可没有袁、李二人那么重的名利心,只见袁天罡递过笔,也不得不接,沉思半晌只得无奈的接下,按照原文所述。在修之于邦,其德乃。。之后写下一个“丰”字,才将笔转给李淳风。
  而李淳风也是熟知经义的,自然有底气,接过笔也不拖沓,直接在最后一个空位上写下一个“长”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