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驸马-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忠哼了一声,道:“可是想让某在圣上眼前说上几句?”
田却道:“此事没有明证,圣上听了若是不当回事,当成谈资便是。若是郑重其事,必会派人严查,真假可以立辩。”
田却拜别赵忠出来,见手头诸事皆完,于是提前回家。回到家中进了正房,仆人丫环一个不见,田却心中甚觉怪异,便往内室走去。将到内室之时,听到里面传出声音,道:“下人都被打发走了,死鬼快上来,这几天憋死我了。”
田却一听正是孔氏声音,刚要推门捉奸,只听奸夫道:“弟弟也不容易,以前也就罢了,如今这般确实对他不住。”
田却听出是田让声音,脚步一僵,心思半晌,再无勇气推门进去。此时室内声音渐起,田却脸色青一阵红一阵,心思自己无用之人,兄长又是嫡亲血脉,捉奸又能如何?当下悄然退出,满腹心事出门。
田却自从碰上奸事,见到孔氏便觉恶心,借口宫中有事不愿回去。如此更得了田让、孔氏心思,田让几乎每夜都要串门,渐渐弄得下人无人不知。
这日姜述入宫见驾,田却躲在暗处悄然观察,见姜述举止稳重,面色坦然,成人以后定然前途无量,不由生出悔意,但是事已至此,已无补救之策,只得叹声长气,暗自关注姜述消息。待得知姜述无事,长吁一口气,心中一块巨石落地,又想起家中丑事,不由心神黯然。
入夜,一名小宦官来寻田却,说赵忠外府有请,田却不敢怠慢,跟随此人出宫。路过一处胡同之时,黑暗中忽然闪出数人,从后面掩住田却口鼻,直接拖入胡同。待众人散去,巷内只留下一具尸首。
此日一早,田却尸首被人发现,验身发现是宫中宦官,县衙不敢自专,迅速报入宫内。正好是赵忠值早班,闻讯带着数位宦官前去查看,洛阳县令梁加也匆匆赶来,两波人马会合,众人抬了尸首,同往县衙商议。
众人刚刚坐定,捕头钱坤赶了回来,附在梁加耳边小声说了数句。梁加点点头,让左右先退下去,谓赵忠道:“侯爷,方才钱捕头带人去田却家中,询问最近有无异常情况,探听其兄田让与田却之妻孔氏有私,或是因奸致命案。”
赵忠冷哼一声,道:“田却是宫中人,此事要尽快给某结果。若是拖延时间,让圣上知晓,你头上这顶官帽未必能够保住。”
梁加是宫中大宦官段外甥,系宦官一党,能力一般,因为急于结案,让人将田却府中众人皆拘到县衙。田却府中下人皆知田让夫妻势穷来投,田让却与孔氏有私,正是忘恩负义,未等刑讯相加,就将两人丑事抖搂干净。田让死了弟弟,正在悲伤,如今私情曝光,更是羞愧难当。
梁加录完众人口供,再审田让、孔氏,两人对奸情直认不讳,却抵死不认杀死田却之事。梁加担心宫中催逼,令人大刑伺候。田让软包一个,刚刚上刑,便口称招供,将所犯诸事一五一十招来,即便杀害田垦之事也供了出来。梁加一听是杀人惯犯,更是认定田让是此案凶手,因此严刑逼供,将此案弄成铁案。梁加录完口供,将田让、孔氏打入大牢,发还田让妻及田让下人回籍,怀揣口供去寻赵忠。
赵忠本想寻人替罪,看完口供,见寻了一对替死鬼,心中十分满意,见案中波及田垦一案,指点梁加数句,让梁加抹去这段口供,以利于迅速定案。
田让、孔氏因犯杀人重罪,判处秋后斩刑。田让妻子四处寻人托情,无奈此事已成铁案,又有赵忠在后,岂能让人翻案?后来,田让、孔氏秋后被斩,田让妻孔氏回了原籍,后改嫁到鲁国汶阳县一户人家。
姜述到洛阳时间不少,消息不畅,不知田却遇害消息。此日一早,左丰来到驿馆,与姜述闲聊几句,道:“侯爷让我过来问安,捎言说:前日所应之事,已经办妥。”
姜述对左丰也未隐瞒,仔细讲述此事经过。左丰不由拍手称快,道:“此次差点大祸临头,为兄却未曾察觉,深感自愧。幸亏因祸得福,小人死于非命,真是大快人心。”
左丰当值,担心误事,先行告辞回去。姜述想起以后经常入宫,住在驿馆甚是不便,让姜信去皇宫附近打听,欲在洛阳购置住所。又让姜丁出去准备礼物,前去拜访袁愧、蔡邑、杨彪等大佬。
姜述忙了半天,只去了袁愧、杨彪两家,看看时已近午,回到驿馆,未及喝口茶水,驿吏来报,道:“有人拜访。”
姜述欲待开口拒绝,外面忽然涌入一群官员,驿丁急忙阻拦,却那里拦得住?姜述见状,知道今日拒见已不可行,旋而出门相迎。
第一卷姜述篇第30章诸官争宠
诸位官员有事来求姜述,将近日情况已经打听明白,纷纷上前祝贺。姜述逐一回礼,继而闪身相请,道:“诸位大人,且请里面用茶。”
驿丁王四见众人随姜述进屋,连忙擦了把汗,小声问当值驿吏道:“大人,那些家伙怎么这般目中无人,对我等竟然如此无礼。”
驿吏姓杨名楚,是弘农杨家支系出身,明白其中勾当,苦笑道:“若论薪俸,我等驿馆上下全部合将起来,也不如其中一人。即便这些大爷打骂一通,我等也得白白受着。这位姜家小爷更非一般人物,你等万万不可大意,若是惹出什么事端,可非我等所能担当。”
王四不由吓了一跳,道:“这些皆是大官?原以为姜大人只是得了圣宠,未想到名望如此之高,引得大官们慕名而来。”
杨楚再次苦笑道:“并非为了慕姜大人之名,欲显家族之名而已。”
王四识字不多,为人憨厚,听不懂杨楚所言,再要问时,见杨楚已经拐进公房,不由摇头道:“官老爷们怎么这般复杂?不过这位姜大人年纪虽小,委实了不得。”
此时姜述室内,众人引见完毕,姜述敬请诸位落座。这帮官员为首一人为少府向让,进房以后却在次位坐下,余人见向让坐好,依序各寻位置坐下,等到姜述欲坐之时,房内只余主位以及临门的未等位。
古代讲究礼节,姜述虽已赐官,但均是丞职,文职武职薪俸均为四百石,在座诸官最小者也是千石大员,按照朝廷官制,姜述应当陪坐末座,明知主位是诸人刻意留下,却不敢去坐,因此坐在末座相陪。
姜述屁股尚未挨近坐位,向让立起身来,径直走到姜述身旁,道:“姜大人是主,且坐主位。”说完硬是上前,半拖半拉将姜述拖到主位。
姜述无可奈何,苦笑道:“下官初来京城,不知官场规矩,失礼之处诸位莫怪。”
姜述年纪与在座众人儿孙之辈仿佛,大模大样自称下官,稚嫩声音与正经官腔结合,却是让人忍俊不禁。在座官员皆是朝堂顶尖人物,即使牧守一郡的太守,平时进京也要看其眼色行事,今见姜述模样虽然好笑,可无人敢笑出声来。如此十几号显赫大员,以前求见少年而不得,如今强行见面落座,又不得不将少年推到首位,任谁看到这个场面都会感觉异常别扭。在座众人有求于人,皆心知肚明,谁也不会此时发疯,说出有违官制的昏话。
少府为九卿之职,朝堂之上三公以下九卿最为显贵,类似今世副国家级干部;其余官员皆为诸司头脑,相当于正、副部级干部;姜述职务为丞职,相当于副处级。今天这个情况,如同副国家级、正部级、副部级干部皆坐在次要位置,而一位副处级干部坐在主要位置上。人权平等的现代,如此事情都不可思议,何况讲究上下尊卑的古代?
众人欲求何事,姜述心知肚明,“官”字两个“口”字,上面一个口,下面一个口,都是心口不一的人精。诸人落座以后,无人提起正事,皆泼天价地没命夸奖姜述,将姜述所作所为逐一夸了一遍,最终弄得姜述头大如斗,暗自佩服这帮官员嘴上工夫绝非一般。
众人见这般情形之下,这位少年还能沉得住气,应对得体,跟在座大员比赛起屁股功和嘴皮子功。这十余人在朝堂日久,屁股功练得出神入化,嘴皮子功更是出名,但姜述不为所动,沉稳如山,与一众官员们紧一句慢一句的聊天,不似小小少年,倒象久经沙场的官油子。众人此时不得不暗自敬服,怪不得少年能被陛下看重,九岁稚童得赏双四百石官职,水平的确非同一般。
扯皮扯到饭时,诸人皆不开口提起正事,还在比赛屁股功夫。姜述和一群高官在房内喝茶聊天,房外人员更多,除了诸人所带的家丁护卫,不管是否当值,所有驿官都在房外等候。一众大小官员在这耗着,直到肚子咕噜连声,姜述见诸人还是不动声色,不由暗自佩服诸官的耐心和扯皮功夫,道:“诸位大人,饭时已到,赏下官一点薄面,敬请诸位吃些酒食。只是初到京城,人生地不熟,下官这就安排驿官寻个好去处,订个包间如何?”
此时站起一位官员,却是将作大匠冯承,道:“宴请之事不必劳烦姜大人,本官即去安排,恭候各位大驾。”不等众人来争,一溜烟抢着出门安排去了。
又有一位官员,却是大长秋凌振,道:“姜大人年少,官衣定然不符,属下却有侍奉皇后娘娘的巧妇,本官安排左右拿去改了,明日一早定给姜大人送来。”说完,不容姜述推辞,自去讨了姜述官衣,寻个精明下人仔细叮嘱一遍,安排其速去办理。
其余官员见讨巧之事让别人抢去,正在苦思名目,向让实在看不下去,心想此事若是传将出去,说不定明天市井就会流传出“众高官竞宴九岁童,数大员争宠小屁孩”的段子,站起身来,开门见山道:“听闻姜大人正在修改《三字经》,我等事迹无法与大贤相比,进不得《三字经》,但族内也有诸多先贤,我等皆将事迹整理齐备,今日一起送来,请姜大人不吝指教。”率先从怀里取出几张纸来,郑重交到姜述手上,语重心长地说道:“此事涉及启蒙大事,不能强求,希望大人认真看待。”
话语虽是平平,语气却隐含威胁,向让未曾认真去想,这般官面语言,倘若讲给普通九岁少年,如何听出其中深意?众人见向让带头,纷纷上前,将整理好的资料递上。
姜述不想得罪这帮大佬,逐一收好材料,笑道:“众人皆是饱学之士,又身居庙堂,《三字经》已获陛下批复,诸位大人手中想必亦有抄本,此书虽然不是通篇押韵,大致文体还是一致,韵角简单,各位大人才思敏捷,若能将诸家先贤事迹以六字慨括,写出直接留给下官,却是简单很多,下官虽然奉旨行事,但绝不敢轻视诸位。”
姜述所言,说是不敢轻视,实则没有任何承诺,又针对方才向让之语,话里带着“奉旨”两字,一下化解了诸官的威胁之意。意思说我乃奉旨办差,谁敢威胁于我?众人既然将事迹材料交给姜述,不管姜述给不给面子,总算还有入选机会,总比寻不到机会的人要好得多。依姜述所言,将先贤事迹以六字概括,倒非复杂之事,其中早有存着心思者,闻言讨了笔墨,很快写好交给姜述。还有数位心思多的,多写几句,不是加大入选机率吗?交上这些还不满足,又在苦思冥想,坐在那里吟哦,希望再得佳句。更有甚者,一位官员灵机一动,道:“姜大人,《三字经》其中一句甚是不妥,本官想好一句,只须改动两字,效果更佳。”
这位可真是位神仙,办法确实简单,效果也是极佳。其所讲先贤事迹与杨家贤人事迹相仿,只须改了姓名,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