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祯娘传 >

第71章

祯娘传-第71章

小说: 祯娘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像是刘家这样的人家,每年还要特别进贡一些佛像珠和半圆珠呢,这都是养珍珠所出。
  再有顾家的家财摆在那儿,有根有底的,怎样也不是骗子,因此刘家最后还是和顾家订下了约定,收购今年春天顾家四十万两银子的珍珠——当初已经确定珍珠收获会成功,只是数量上的顾及较为保守,这也是为了稳妥。反正多了就卖别家就好,少了却是难得拿出货来的。
  这样合作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官面上有盛国公府护着,在商场上还有刘家保驾护航——人家还是皇商,官面和商场上是两头都吃得开的。刘家为了更大的珍珠利益,自然会帮助顾家保持在珠市上的超然地位。毕竟和顾家合作之后,顾家强势也就是刘家强势了。当顾家在珍珠上没得什么特殊的时候,刘家和顾家的合作也就没价值了。


第59章 
  所谓‘君子如玉; 美人似珠’,自古以来宝玉和珍珠就受达官贵人所青睐; 意义绝不同于其他装饰品?——不只是缘由美丽的外表; 更是因其中的特质可以比拟某些美好的品德。
  宝玉在男子中备受推崇是因为其通透温润、细腻光洁、没有杂质; 曾让孔夫子感叹‘君子比德与玉焉’; 并把君子五德,即仁义智勇洁,称之为‘玉之五德’。有君子如玉、玉不离身之说。
  而与玉并举的珍珠在女子心中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富贵气叫做‘珠光宝气’,美好丰润叫做‘珠圆玉润’。。。。。。甚至于和氏璧这件国宝相比; 也要有丝毫不弱于他的随侯珠。
  世人用珍珠早矣,譬如《尚书·禹贡》就有记载; 夏禹时候珍珠已是为贡品。又有《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始皇帝‘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雎发卒五十万’进军岭南。可知促使各地大量进贡珍珠在始皇帝时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事儿了。
  而自古以来珍珠价贵; 不然也不会在‘珠’前缀以‘珍’字。自古以来国中珍珠多产于太湖、广州两地; 前者为太湖珠; 后者为合浦珠; 也称为南珠。如今新兴的关外白山黑水间所产; 称之为北珠,质地圆润硕大,色泽晶莹透澈; 得之不易,弥足珍贵。十分走俏; 只是数目稀少,比不上前两者。
  至于日本交易得来的倭珠——个头一般不大但是有一样让国人惊叹。倭珠最上品称之为‘琵琶珠’,这是这类珠子产自于日本琵琶湖的缘故。琵琶湖水质最为纯澈,因此琵琶珠也就最为纯净,几乎能近半透明,并且大都浑圆。
  自古有名珠‘走盘珠’,原是指体态浑圆,能在圆盘中不断滚动的珠子。然而到了后来,琵琶珠中最上等的竟成了走盘珠的专称。
  然而无论哪一种珍珠,大约都只有昂贵的说法——大概某些称不上珍珠的珠子是价廉的。譬如太湖珠产自三角蚌,这类蚌蛤在太湖十分之多,轻轻撬开一只蚌蛤,能取出一地珠子。可是这样的珠子绝大多数都是个头小,形状古怪,只能磨碎做珍珠粉了事。
  以广州珠市上的价值为例——相比太湖或者关外,广州因着开海,地面繁华,贸易多,珍珠交易不只是和浦珠,而是种种齐全。
  品论这些珠子先论形体,稍有欹侧及皱纹,就是瑕疵,自然卖不上价格。若是形体圆润,而有一、二点黄晕,这又是不足了。珠子圆润而没有一点不足的,又必须放□□光,才是上品。
  以一颗重三钱,大如龙眼果的珠子为例,哪怕有豆大黄晕依旧可以索价万金。若是没有这个不足,只怕两万两也不能得了。
  其余的拿念珠串来说——南方信佛虔诚,顶级富贵人家喜珍珠做念珠串。一串念珠是一百八粒,或用碧玺、珊瑚、青金石、迦南香之类,价不过三、四千两银子。若是用珍珠,一串念珠所用记念、小垂角、三垂角、大垂角、佛头等,若要尽善尽美,非得三万多两才能尽善尽美。
  由此可以知道珍珠生意确实利润丰厚,特别是如今各家采珠越来越少,价格就更不要说了。然而采珠或者养珠也不是容易的事儿,采珠之危险也不要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从古至今不是都有采珠人么。
  但是珠子越来越少就是没法子的事情了,总不能凭空变出珠子来罢。因此采珠大户辛辛苦苦忙碌一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赚的也远远不如以往了。至于养珠,在顾家之前的养珠都是小打小闹,成珠率实在太低,每颗珠子是赚的多,但是平摊一番也不见得了。
  顾家不同,养珠法在这儿,第一年就有了五十万两的珠子出手。其中四十万两归了刘家,另外十万两则是悄无声息地混入了广州珠市——这儿每岁珍珠交易多,十万两银子的珍珠混入其间,并不打眼。
  就此,顾家的珍珠生意得了开门红,辛辛苦苦五年,总算见到真金白银——这也是顾家第一回一笔生意就赚这么些钱,就连之前抄家发横财、海贸生意等,都是没有这样的数目的。抛去给盛国公府进上的干股分红,和预留给海中洲那边辛苦这些年的上前,也能留四十来万两。
  同时,也因为孟本在中打理的好,如今竟然没有走漏出消息——广州珠市是神不知鬼不觉,刘家那边巴不得永远没人知道这回事。虽说将来摊子月铺越大,总要瞒不住的,但是多瞒一年就是多做一年独门生意么。
  况且这几年越做越大,以后人家晚做也是比不上自家的,那就是另一种做生意的法子了。说不准不会比如今赚的少呢!
  为了珍珠忙碌,这一年从开春起顾家几个知情人眼里最多的就是珍珠两字。也就是第一年了,毕竟是草创,所有新遇到的状况都要本家这边拿主意。以后做纯熟了,自然是萧规曹随,没有一点意外。
  这样的忙碌里,这一年倒是匆匆而过。直到年下——每年冬日年下时候总是顾家大宅里最繁忙的时候,不只是生意上的事情到了年末都有一个总结,还有年事郑重。谁家不要过年呢,再是贫苦的人家这时候都要咬牙添几样好菜,祭奠一番祖宗,更何况是顾家这样的大户人家了。
  腊月里起,顾家大宅上上下下就多得是仆下走动,各处都要洒扫除尘、布置新意。屋子外头固然是大动作,包括还有修葺屋子、整治园子这样的大事。然而真正磨人的其实是屋子里头的内房事,以及更加细处的安排。
  譬如宝瓶轩里过年时候是个什么摆设,就是窗子底下的一盆花儿还有讲究呢!既要迎合过年的喜庆,又不能过于流俗,让祯娘看了不喜。至于细节处的安排,大到差事分派,小到新年给丫头们做什么衣裳,这可都是事儿。
  这时候顾周氏就在翡翠居的小花厅里见各个掌柜,归拢今年各处的生意——可是忙碌,一会儿散了也不得闲,要去和管家媳妇商议年事呢!
  孟本今日可说是红光满面,毕竟过去一年就数他管着的珍珠产业最为风光么。赚的钱多了,年前大家总账时候,说话也能大声一些么。
  他报过去岁的账单后就道:“太太也知,虽说开春后才到采珠时候,但是事情在年前就该准备起来了。也是老天爷赏饭吃,去岁又是没什么妨碍蚌蛤长大的事儿,必定今年又能丰收。只是一样,采珠之后就要立刻种珠,这样的好光景,合该比今春种的珠子更多一些。”
  今春种珠的时候也是珠子收起来后,当时已经看到利了,自然不会吝惜,已经比过去两三年的珠子种的多了。只是可惜过去两三年只能闷头种珠,自然都是保守着来,要得到更多珠子,明年也不成,后年才行了。
  孟本的意思是要在今春多种的前提下,明年开春越加增多——这是一门好生意,虽然遇到坏天时可能血本无归,但是相比回报,这依然是要做的。因此顾周氏并不犹豫,只是问道:“打算增加多少?”
  孟本拿出筹划的册子道:“详细都在这个册子上,我打算至少在扩大一倍。这样的话,原来海中洲那个小岛就不够了。我想着海中洲那边碎玉一般的小岛可多了,就近再买下一两个就是了。”
  顾周氏大略看过那册子便应答下来,立马就记下要给孟本批银子——这就是顾周氏的一个好处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这上头比些男子汉都要洒脱。也是孟本几个特别有才干的掌柜一直死心塌地跟着她的原因之一。
  顾周氏看过后就自然递给了祯娘,祯娘看的比她仔细,等到大家中间休息的时候才合上册子道:“这样说起来倒是有个生意很做的了,咱们可以尽力买下海中洲那边的小岛。”
  孟本疑惑道:“大小姐何出此言,海中洲那边的小岛才多大,种地可不如陆上划得来,因此地价有些上不去呢。只有那些东南豪族,才能大量组织人手上岛专门开垦,一般小地主经营根本无利可图。”
  孟本在海中洲五年,什么事情都门儿清,一五一十道:“就是这样,那些但凡是能种地的小岛都已经被大人物大豪族拿下了。剩下的都是一些石头岛,或者是时有时无的岛。这样的小岛,买来是十分便宜了,但是如何盈利呢。”
  祯娘之间轻轻点着桌子,问道:“咱们当初为何要在海中洲养珠?”
  孟本回道:“养珠要么在河湖,要么在海上,毕竟世上珍珠都是从这两处出的。至于河湖自然更加方便些,但是不如海岛上保密。若是咱们当初是在太湖上养珠,只要开始,只怕就沸沸扬扬了。”
  祯娘点头道:“既然是这样,将来养珠不再是咱们独家生意后,自然会有许多人来养珠。有些人是学咱家养海珠,也有些人会尝试在河湖里养。咱们没在河湖里做过,不知和海珠有多大不同,想来是一定是有的。”
  祯娘说到这里已经是胸有成竹了:“咱们家养珠与原来有的养珠根本算不得一回事,后头的人自然多学咱们家。到时候就算有的人在河湖里养珠,难住后大多数也是要往海里来的。”
  孟本这时候眼中精光一闪,笑着道:“我知道了!大小姐的意思是沿海一带再没有比海中洲笑道更多更适宜的了,到时候我们只管把这些买来的小岛卖给他们就是了。只要价格不比那些能种地的小岛贵,始终是卖得出去的。可是这些不能种地的小岛能有什么价?只要和官府走通关系,那就是白送了。”
  祯娘点点头,笑着道:“就是这样,虽然不如珍珠生意大,但也是一门好生意了,可要得?”
  养珠这样的生意又不是随便就能有的,一个家族只要一辈子遇到一次就足够吃的了。顾家如今凭借着珍珠生意,不要几年几乎就能成新兴豪族了——说是几乎,是因为顾家没人。只有母女两个,将来祯娘还要出嫁,那就更不要说了。
  大家一片赞叹中,顾周氏又道:“确实是个好生意,只是有一样,到时候买下小岛不许走官府关系。那样的小岛又不是紧俏货,只要去买就没有不应的。到时候就找着市价拿下,免得这些值钱了,又有人来翻老黄历,多生事端。”
  这样就欢乐地说完了孟掌柜的事儿,到了这里就只剩下苗延龄没说话了——武天明是大掌柜,虽说今年珍珠生意晃人的眼,也没有越过他去的道理。
  苗延龄故意做出苦笑的样子:“这可真是从没想过的,人都说当铺是天大的好生意,比山西人开钱庄还狠呢!若是在别家,有做当铺生意的,都是家里进项大头。在东家生意里没想到掉了个头,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