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婿-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那厢,李名远和文娴两个人也临别依依的,有着说不完的话,倒是李小婵,被两个人晾在了一边。
不过,李小婵对于这种事,早就见怪不怪了,也没什么失落难过的。
最后,李名远倒是没有忘记嘱托李小婵几句,不过是照顾好自己,看好门户,尤其重要的是照顾好文娴之类的话。
李小婵嘴上应下了,心里却有些微凉,看来,李名远和文娴这对恩爱夫妻,果真不适合养个孩子插在他们中间。
好在,很快姚士卿一家人就大包小包地出来了,同行的,还有姚士卿的心腹廖云清,一直跟随姚士卿的马总管、巧娘和马恩厚一家三口,以及细柳和春儿。
原本,姚怀瑾和姚怀礼两兄弟是不同意带上细柳的,毕竟,细柳妄图麻雀变凤凰的心思,他们谁不知道。别的不说,就说上次,姚怀瑾和姚怀礼两兄弟第一次拳脚相向,也是因为姚怀瑾误会了姚怀礼既是李小婵内定的未婚夫,却又和细柳拉拉扯扯的。
但是,刘氏一直都打算留着细柳这颗棋子给姚怀瑾添堵,给李小婵添乱,哪里肯同意。一句“姚馨还小,需要人服侍,细柳又是伺候惯了她的,不能在赶路的这个关键的时候辞退细柳”,就硬是将细柳留了下来。
姚士卿多少也知道这件事,但是在他看来,若是自己的两个儿子连这种琐事都处理不好,那就更别提什么远大前程了,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做是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当下,李小婵便在姚怀瑾的暗示下,悄悄走了过去 。
姚怀瑾盯着俩熊猫眼,从怀里掏出厚厚的一个大信封,偷偷递给了李小婵,说:“给。”
李小婵一边接过来,一边好奇地问:“这是什么?”
“信!”姚怀瑾温言道。
“信?”李小婵摸着足有十厘米后的信封,诧异地问。
姚怀瑾点点头,说:“我知道这次才刚定了亲,我就要走,你心里肯定不舒服,就熬夜写了十来封信,先给你每天看着,宽宽心。你放心,这一路上我一定会每天给你写信的,把这一路上的见闻都写下来告诉你,只要一碰到驿站,我就都给你寄过来。”
李小婵顿时感动得泪花直冒,但好在她还有理智,知道情深意长并不急在这一时,眼下最重要的是姚怀瑾能够顺利通过会试,这样两个人才能够长长久久地在一起。
“你不需要为了我这么费心的。”李小婵认真地说:“眼下你最重要的事,是要顺利通过明年春的会试……”
李小婵还未说完,姚怀瑾就笑着打断了她,说:“你真是‘关心则乱’。这一路上写个见闻,能费多少功夫?而且,你没听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路上,正好大开眼界、广博见闻的时候。这眼界开了、见闻广了,会试,也才更有把握。”
见李小婵还是一脸忧心的样子,姚怀瑾便笑道:“你放心,为了咱们的将来,这次的会试,我一定会全力以赴的!”
见姚怀瑾分得清轻重,李小婵便略略放了心,将厚厚的信封收了起来,又礼尚往来,递给了姚怀瑾一个荷包。
姚怀瑾一见李小婵也费心给自己准备了东西,便慌忙开心地接了过来,一脸喜色地边打开荷包,边美滋滋地问:“到底是什么好东西?我可得好好地瞧瞧!”未等李小婵回答,又喜滋滋地自言道:“你送的东西,不论什么,定然都是好的!”
第四章 新人换旧人
李小婵瞧姚怀瑾那猴急开心的样子,不由地笑了,说:“你也知道,我只会种地。所以,我就用五谷杂粮,给你串了一对小人儿,一个是你,一个是我。你以后每天看着它们,就当是看见了我一样。你放心,这些五谷我都打过蜡的,没个三五年的坏不了。我想,你就是学问或是运气再不济,总不至于,三年五年都考不上吧。”
最后一句,是李小婵故意说来调侃姚怀瑾的。
姚怀瑾也知道,便笑笑,并不在意,只是很宝贝荷包里的那对栩栩如生、相依相伴的小人,怎么看都看不够。
但是,很快姚士卿就下令启程了。
离别在即,离开的人和留下的人都红了眼圈。
李小婵和文娴、小红共三人,一直送姚士卿他们出了城门口,站在那里一直挥手到看不见队伍的行踪,这才依依不舍,暗自神伤地各回各家去了。
姚士卿一走,这西川府知府的职位就空了下来。
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这西川府也不可一日没有主事人。所以,很快朝廷的任命就下来,原本只是姚士卿副手的刘有德,被正式提拔为西川府知府。
这刘有德在姚士卿在任的时候,虽然不如廖云清受重用,但也算得上姚士卿信任的左膀右臂,能力还是不容小觑的。此次刘有德能够荣升为西川府知府,这其中,也少不了姚士卿的举荐之功。
正是因为受姚士卿的重用,所以刘有德对于李小婵在农事上的成就,多多少少也知道一点。只是,刘有德并不是不清楚,这功劳到底是李名远的,还是李小婵的而已。
有了姚士卿的“姚青天”美誉在前,这刘有德继任之后。便想要也像姚士卿一样,大展身手,这其中一项,就是在农事上做出更大的成就来。所以。预料之中,刘有德找上了李小婵。
李小婵想了想,婉拒了,说:“多谢知府大人厚爱。只是农监一职都是家父担任的,我和家母,也不过是帮他搭把手,所以,此次虽然承蒙大人厚爱,只怕我也难以担当此重任。还请大人另寻高明才是。”
刘有德虽然早就有心里准备,觉得但凭李小婵一个人的能力。不足以帮助姚士卿在农事上取得如此巨大的功绩,但是刘有德还是不死心,又两次三番地找上了李小婵,竭力劝服李小婵帮忙。
李小婵无法,只得将自己在农事上的经验总结了一下。写了一厚沓,交给了刘有德,歉然道:“知府大人,实在是抱歉,我所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这些纸上,记的都是家父之前在农事上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够所授得人,能够帮得上大人一二。”
刘有德接过了一厚沓纸张,虽然觉得小有收获,却还有些失望。
李小婵见状,灵机一动,说:“若是大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我倒是有一个人可以举荐。”
刘有德一听,立刻问是谁。
李小婵便笑道:“就是我家隔壁的李小龙,现任的李家村农事小队长,家父曾经指点过他一二。当然,我举荐这李小龙。也并非全都是为了私心,毕竟农事有关国本,疏忽不得。这李小龙任职李家村农事小队长这么多年,做出了许多成绩。大人若是不信,只管去打听打听,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李小婵如今是姚怀瑾的未婚妻,而 姚怀瑾是什么身份,那是西川府数一数二的才子贤人,刘有德前任上司的儿子,王翰林的外孙,将来的国之栋梁,刘有德 可不敢得罪她。
“李姑娘哪里的话,你举荐的人,本官哪里还需要去打听。”刘有德笑道,“此次,还夺赖李姑娘仗义相助。看来,姚大人的眼光果然不错!”
李小婵自然是又笑着谦虚了两句,顺带着十分诚恳地吹捧刘有德几句。
于是宾主尽欢而别。
话虽如此,辞别了李小婵之后,刘有德没有转去别处,直接找上了李小龙,想要试探一下李小婵举荐的人到底有几分本事。
真金不怕火炼,没什么悬念的,李小龙继任李名远西川府农监一职。
李小婵得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备了一份大礼,和文娴一起给李小龙送了过去。
李小龙一家都知道,这次又是李小婵的举荐之功,便都十分感激她,热情地留了吃饭。
李小婵也不客套,大大方方地留下来吃饭了。
文娴如今是举人老爷的妻子,还是姚怀瑾的未来丈母娘,为人不免有些傲气,言谈举止之间,就有些看不起李大娘一家是乡下人、没见识的意思,浑然忘了,前不久,她自己也不过是西川府农监的妻子而已;而且当时任西川府农监的李名远,还没有现在任西川府农监的李小龙受知府大人的器重和信任。
幸好李大娘一家都了解文娴那和李名远如出一辙的无谓傲气的秉性,虽然当时一听不好话忍不住面色微变,但是好在也没有真的生气。
其实,李小婵并不是不愿意继续在农事上做出自己的成绩,但是,刘有德是什么样的人,她并不是很了解,也不能保证他会不会像姚士卿当初一样地保护她,支持她,所以总不能贸贸然就出头,免得惹来祸患。现在的她,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了,有了姚怀瑾要牵挂,所以一步都不能踏错。
而且,杂交育种一事,有了经验,李小龙同样可以做得很好,给李小龙一个立功的机会,李小婵还是很愿意的,毕竟,在买地、管理一事上,李小龙帮了她很大的忙。而且要不是李小龙提前帮她建造好了大仓库,李小婵都不知道在姚士卿进京述职之后,该把她藏在府库里的那些棉花和小麦放到哪里呢!
冬天,是农人相对清闲的日子。
李小婵自然也不例外。
每日,除了做一些家务,或是去城北查看一下自己的产业,李小婵就窝在家里,看姚怀瑾走时留给自己的厚厚的书信。
为免一次看完之后,今后就没得看了,李小婵每日都很珍惜地只看一封姚怀瑾留给她的书信,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她都能够背下来了,还在看。
而姚怀瑾也果然信守诺言,自打上路之后,就每日写下沿路所见所闻,一遇到驿站,就给李小婵寄回来。
所以,姚怀瑾留下来的书信李小婵还没有全部看完,就隔三差五地有姚怀瑾新写的游记书信寄了回来。
姚怀瑾的用心,让李小婵很是感动,每每翻阅那些新寄来的书信,她就一边看,一边想象着自己正在和姚怀瑾一起纵马驰骋,饱览大好河山。
这样的冬日,过得很快。
很快,新年又来了。
这一回,家里只有李小婵和文娴两个人,这个年,过得就年味寡淡了一些。
幸好,李名远和姚怀瑾都寄来了厚厚的家书,提前还安排了西川府先前熟识的人去给李小婵和文娴娘俩儿送了年礼,这让两人在这个清冷的年氛中,多了一丝暖意。
而且,李大娘一家时常来探望,李小婵和文娴倒也不总是寂寞冷清。
一个年过下来,文娴倒是放下了先前的架子,和李大娘一家亲近了不少。
转眼,天气渐暖,冰雪融化,万物复苏。
开春了。
李小龙这个新任的西川府农监,自然也就忙碌了起来。
李小婵不好意思让李小龙积蓄帮自己看管城北的田产,便自己全部都接手了过来。
因为买地的事,一直都瞒着李名远和文娴,李小婵这回也不打算告诉文娴,每次出去,也只是和文娴说有事要做,并不具体交代做什么事。
好在李小婵一向是有主见的,文娴也早就习惯了李小婵说什么就是什么,也不追究询问,这倒是给了李小婵很多便利。
因为土地都在去年秋季,由李小龙帮忙都租了出去,租约有一年的,也有两年三年的,不定,所以今年直到秋季,李小婵都不用考虑在城北的田产上种些什么的事,她也不过是抽空就去看看,熟悉一下自己的产业,并不忙碌。
倒是李家村的十几亩地,李小婵都认真地种着,继续储存小麦和棉花等战时不可或缺的东西,以防万一。
暖春时节,是京城三年一次的会试,此次参考的有让李小婵和文娴挂心的姚怀瑾和李名远,所以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