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之一代功枭-第2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理道:“新农村建设已经深入人心,但在东北,虽然有一些工业,但远远不够。建立国家的工业基础需要进行原始积累,但我们的原始积累……”说到这儿,总理叹了一口气,道:“只能从农业里出。”
新农村建设的根基是富农,但要富农,就得牺牲国家整体工业的建设速度,而牺牲国家的整体工业建设速度,那追赶西方列强的希望就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如果不能尽快缩短与列强的差距,就仍旧难免处处受制于列强。
显然,韩立洪的四处勒索和京城这个富人窝,最多只能维持黑神军的辖区,而且也不是长久之计。
沉吟片刻,韩立洪道:“先生,原始积累的问题我能解决。”
总理愣了,他不相信韩立洪不清楚“原始积累”的含义。
片刻之后,总理问道:“立洪,你怎么解决?”
韩立洪道:“先生,这个您就别问了。”
总理对韩立洪已经极其了解,他知道韩立洪又是想走歪门邪道,所以不想让他知道。
但走什么歪门邪道能弄到如此庞大的原始积累?总理极其好奇,问道:“立洪,你说吧,没问题。”
韩立洪道:“先生,我不能说。”
显然,这个歪门不是一般的歪,邪道更不是一般的邪。
――――
沈阳,一派银装素裹,过年的喜气洋溢在每一道山川、每一条河流、每一座村镇、每一条街道和每一个人的脸上。
一列列火车运载着一袋袋大米白面穿行在苍茫的大地上,大米白面散入白三黑水的千家万户。
今年过年,家家户户都能吃上大米白面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不许东北人吃大米白面,吃大米白面就是经济犯,要抓去上老虎凳灌辣椒水的。
在长春,有个人被汽车撞死了,二狗子来了一看,死者吐出了大米饭,结果,死者的家属还落了一场官司。
现在,小鬼子滚蛋了,共产党来了。
一个人的欢乐不容易感动人,但千百万人的欢乐一定会感动每一个人。
总理到了沈阳,大会议室里笑声不断。
总理此次回来,主要就是为了农村的问题。
政策能不变最好不变,尤其是像农村政策这种关乎国本的根本性政策。
其实,关于农村的政策,中央书记处已经达成了共识:靠农村进行国家的工业原始积累。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除了这条路,没有任何办法能够解决。
之所以还要总理回来一趟才最终决定,纯粹是出于对黑神军对韩立洪的尊敬。
朱老总问道:“恩来,农村的事儿,立洪是怎么说的?”
沉吟了一下,总理道:“立洪希望我们也进行新农村建设,工业原始积累的问题他来解决。”
包括太祖,众人都愣了。
任弼时问道:“他怎么解决?”
总理道:“他没说。”顿了顿,解释道:“不是正路子,但他很有信心。”
如果韩立洪真能够解决,那就太让人震惊了,但是,韩立洪让世人震惊的事情还少吗?所以,尽管想破脑袋也没有一点思路,但没人会轻率地质疑韩立洪。
没人说话。
看了看众人,太祖问笑道:“看来事情有变,大家什么看法,都说说。”
朱老总道:“我看应该相信立洪。”
任弼时道:“黑神军值得我们相信,但是,这件事太重大,一旦决定了,想要回头就难了。”
这时,太祖对刘少奇道:“少奇,你看呢?”
刘少奇刚要说话,这时,工作人员进来,说是邓公到了。
除了总理,就是邓公跟黑神军的交道打的最深了,所以,这次就把邓公从青海叫了回来。
邓公坐下后,总理把事情简单地说了说。
邓公听完,眉头皱了皱,道:“主席,我可能知道他们要怎么进行工业的原始积累。”
“哦”太祖道:“小平,你说说。”
邓公道:“鸦片。”
总理道:“怎么回事儿?”
邓公道:“这几年,甘肃一直在种鸦片,面积非常大。”
众人都愣了。
甘肃土地肥沃,但由于交通不畅,出产的粮食等物资运不出去,所以,老百姓很穷,后来就开始种鸦片。
邓公解释道:“韩先生要这件事保密,所以,我也就一直没提。”
朱老总道:“立洪绝不会在国内贩卖鸦片,他一定是想卖到美国去。”
点了点头,邓公道:“确实,这些年收成的鸦片已经是天量,但据我所知,鸦片都囤积起来,一点也没有卖出去。”
有点发蒙,任弼时问道:“光靠鸦片就能解决我们的原始积累?”
在座的,这个问题没人清楚。
他们不清楚,但有人清楚,共产党人才济济,精通这方面的人才自然也有。
要了解这个问题,李克农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三天后,李克农的秘密报告提交到了中央书记处。
在报告中,李克农并没有给出毒品的交易额究竟有多大,但有一点让五大书记震惊:从农民手里收购上来的鸦片,经过提炼后,运到美国,差价至少是四千倍。
这是什么概念?
农民种植鸦片,收益本就高于种植其他农作物,即便按持平计算,那一亩地就相当于四千亩。
当然,帐不能这么算,毒品运到美国,再到销售出去,利润只能有一部分落到黑神军手中。
但即便如此,那也是极其惊人的。
没人再有意见,政策定了。
随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确定,同黑神军合作的其他方面的意见也没了,即便有,也被压下。
正文 三二五章 铁血霹雳
三二五章 铁血霹雳
克里木半岛位于欧洲南部,是苏联最重要的出海口,而且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是疗养胜地。
三大巨头的密会就选在了这里。
蒋介石和宋美龄是一九四五年二月八日到的。
这二位到了之后才知道,三巨头是二月三号到的,比他们早到了五天。
蒋介石和宋美龄一知道这事儿,心里那个不得劲就甭提了,但是,真正的不得劲还在后头,前面的只是一碟开胃菜。
参加三巨头的秘密会谈,想什么呢?尊贵的蒋委员长和宋夫人最多只能在晚宴上同三巨头碰碰杯。
他们是小丑,而且还是一对无足轻重的小丑。
这是蒋介石和宋美龄最直观的感受。
――――
谈判桌上,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这三位巨头和锱铢必较的商人没两样。
二月十日,合约文本终于敲定了。
对德国,三巨头的意见一致,他们都认为德国被分裂,德军被解散,德国不准再拥有军队,是今后和平和安全的必要条件,德国应该被分裂为同盟国家的占领区。
对日本,美国独占日本,但库页岛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均须归还苏联,另外,千岛群岛让与苏俄。
朝鲜半岛由美苏共同占领。
……
……
……
二月十一日,中国的腊月二十九,这天,三巨头愉快地签署了《雅尔塔协定》。
明天,愉快的会晤就要结束了,大家各回各家。
雅尔塔皇宫里,悠扬的乐声飘荡,盛大的酒会里云集了高官显宦、名媛淑女。
蒋介石和宋美龄站在人群中,那感觉,就跟大庭广众之下脱光了衣服差不多,甭提有多尴尬了。
――――
蒋介石这个年过的那叫一个憋屈,从大年三十,一直到初五,根本就没个好脸子,弄得人人都紧张到不行。
初六,上午十点,何应钦急冲冲进了陵园官邸。
黑神军和共产党向朝鲜的日军发动了攻击
听何应钦禀报之后,蒋介石楞了一下,紧跟着,心里头那叫一个痛快
蒋介石不知道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究竟都谈了些什么,但猜,他也能大致猜到一些。
罗斯福有多恨黑神军,蒋介石感觉到了,所以,显而易见,对付黑神军,罗斯福不可能不利用苏联,罗斯福把他弄到克里木半岛,就是为此。
苏联人自然更是恨黑神军入骨,但要把苏联人弄去跟黑神军死掐,罗斯福必然要丢出一些骨头,而这些骨头,最有可能的就是库页岛,以及朝鲜半岛。
库页岛本是中国的领土,但在一八六零年,沙俄通过《中俄北京条约》逼迫清政府割让了库页岛。
其后,库页岛又让日本占据了。
同黑神军签订的条约,几乎就把苏俄挡在了东亚之外,所以,库页岛这块飞地对于苏俄介入东亚至关重要。
尽管这是罗斯福要引苏俄过来跟黑神军死掐,但是,苏俄也必定要为此付出一些代价。
库页岛对斯大林的吸引力一定是极其强烈的。
现在,黑神军和共产党进攻朝鲜,那也就必然不会放过库页岛,而这也就等于苏俄不仅什么也没捞着,还赔了不少东西。
显而易见,黑神军和共产党进攻朝鲜,最愤怒的一定莫过于斯大林,斯大林一定感觉自己让罗斯福和丘吉尔这两头老狐狸联手给玩了一把。
丘吉尔就不说了,罗斯福一定会有点尴尬,因为他想利用苏联收拾黑神军和共产党的算盘怕是不那么容易打响了。
协定已经签了,想改,那不是罗斯福一个人说了就能算的。
美国和苏联本就极其互不信任,尽管在收拾黑神军和共产党这件事上有共同利益,但这一下,他们之间本就极其薄弱的信任就连一张纸也不是了。
让罗斯福和斯大林这两个王八蛋添堵,这会儿,就没有比这件事更能让蒋委员长开心的了。
麻痹的娘希匹,打得好
――――
得知中国人突然对朝鲜的日军发动攻击,罗斯福大吃一惊。
中国人同日本开战,摘桃子,这是必然的,但发生在这个时候,则是罗斯福根本没有想到的。
没道理啊
不只是罗斯福这么看的,斯大林也一样,他们在克里木半岛对此都是这么认为的。
中国人一定会等日本更虚弱一些才会动手的,时间点至少也应该在三个月之后。
有这三个月的时间,美国舰队和苏联舰队就能协同作战,夺取库页岛,介入朝鲜半岛。
如果中国人应对失当,甚至可以利用蒋介石集团的配合,取得更大的利益,给中国内部制造更深的裂痕。
这就是把蒋介石弄到克里木半岛的原因之一。
当然,对蒋介石集团的利用要分外小心,绝不能给黑神军和共产党发动战争的借口。
蒋介石集团是不经打的,这不是武器的问题,而是士气的问题,这实在是一个太大的遗憾。
现在,黑神军提前动手,苏联夺取库页岛的希望极小了。
苏联在同黑神军签的条约中把库页岛还给了中国,如果苏联先中国一步夺取了库页岛,那就有了占据库页岛的借口,但现在,在一点借口都没有的情况下,苏联人未必有决心继续闹下去。
中国已经不是以前的中国了,苏联的重心在欧洲,苏联最顾忌的敌人是他们美国,这个时候同中国全面开战而又不能速胜,那苏联是不会全面开打的。
现在,就要看中国人能表现出多大的战斗力了。
对此,罗斯福没抱什么希望,由小见大,见微知著,从黑神军派出的特战队,就可以想见黑神军的战斗力了。
与将军们紧急磋商之后,急调太平洋舰队赶赴黄海 ,准备登陆朝鲜半岛。
――――
东京。
大本营乱套了。
本来,如果真正识时务的话,撤出满洲那会儿,朝鲜该一并放弃的,但日本没有。
如果说,这个那个,那时不撤还有一点点理由的话,四个月前,莱特湾海战惨败之后,就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呆在朝鲜了。
莱特湾海战,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