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业-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大哥。朝廷中事情我是不管的,但就仅是我李家。我爷爷已经把命摊在这事情上了,你认为我李家还有退路吗,还需要退路吗?”贞娘突然笑的两眼亮晶晶的道。
“嗯。”罗文谦点点头。
“罗大哥,等着我把倭刀的制法给你弄来。”贞娘又道。一脸势在必得。
“好,我等着。”罗文谦哈哈的笑道。随后却是牵着贞娘的手,两人肩并肩的穿行在南京的长街上。
夜风拂过,青丝飞扬。皎洁明月,影儿成双。
转眼便是斗墨。
这一天,整个南京都沸腾了。因为听说皇上和贵妃都来了。
而斗墨的地点就在市舶司衙门。
而李家却是一身素服,贞娘则捧着李老掌柜的牌位。带着李氏一干人直奔市舶司衙门。
“李家带上了李老掌柜的牌位啊?”路过的人看了,都有些惊讶。
“那是自然要带的,李老掌柜为今天的斗墨走了,如今这场面怎能不让他瞧瞧。”边上一些知道内情的人颇有些感慨的道。
“那是,那是。还得李老掌柜的在天上保佑呢。”又有人道。
“放心,这回准是李家赢,前几天,一个扫地的老妇人都能整得倭人灰溜溜的没面子,李家的水深着呢。嘿嘿,倭人这回可踢了铁板了。”这又有人道。
“就是,就是。”有人应和着。
没一会儿,就到了斗墨的吉时。
连吉英松果然提出了赌斗的花红,李家是李氏*三才墨的配方。不过,李家提出倭人这边的花红为倭刀制法时,倭人使君和连吉英松的脸都沉如墨色。
不过,到得此时,他们没有退路了,也只得咬牙应了下来。
而接下来的斗墨就很简单了,连吉英松已经剔除了所有的人为因素。各自写了书法,绘了画,然后就开始洒水。
而直到水干,不管是李墨还是连吉英松的墨,都没有任何湛透,墨色十分的稳,也依然黑亮,果然是平分秋色的节奏。
“李墨果然是名不虚传呀,不过我们的墨也不差,大家斗了个平手。”连吉英松虽然有些遗憾,但这种情况,实在已在他的预料之中,李墨确实不是他的墨能比的,这样的结局也算是不错。
但围观的群众却是不甘,之前,那倭人也是削尽了南京制墨人的脸面,如今就算是得了个平局,但以大明这泱泱大国,跟倭人斗个平手,同样不光彩。
“慢着,斗墨还远远没有结束呢,怎么,连吉先生,我们争的可是天下第一墨的名头,这历来比斗可从没有并例之说。”贞娘这时突然的道。
“李姑娘,这已经是结束了,你莫非还想不认。”连吉英松阴着脸道。
“不是我不认,而是没有结束你让我怎么认?”李贞娘盯着连吉英松反问。
“那李姑娘还想怎么比?我可是有言在先的,任何试墨,由大明人评墨都不公正。”连吉英松道。
“放心,我用的还是你的办法。”贞娘回道,嘴角微翘,看着连吉英松却是有着嘲讽之意,这人连一点真正拼搏的心都没有,算不得是一个制墨人,以她的看法,连吉英松的制墨之路走到头了。
“愿闻其详。”连吉英松看了看一边正跟市舶司的言公公说话的倭人使君一点眼,便道。
“很简单,不就是比拼一个固色和守色吗?”贞娘说着,便冲着衙门案堂前的各位大人行了行礼,当然最主要的也是向那垂帘后面的隆庆帝和李贵妃行礼。
然后道:“还请言大人和这位使君大人,共同派人去取两只大缸放在两侧,并装满清水。”
立刻的,言大人便同倭人的使君大人各派了人去准备大缸,然后抬了上堂,又让人从井里打来井水,装满两只大缸。
于是,贞娘继续道:“接下来很简单,这两只大缸在这里,我们李家将斗墨投入一只缸里,连吉先生可以将墨投入另一只缸里。如此浸泡三日后,再磨墨书写,看看守色和固色的情况。”贞娘道。
“若是三日还是一样呢?”连吉英松没想到这李姑娘居然提出这个办法。那他还真没办法拒绝。
“那就十日。”贞娘继续道。
“若是十日还一样?”连吉英松继续问。
“那就一月。”贞娘紧接着道。
“若是一月还一样呢?”连吉英松这是跟李贞娘杠上了。
“若是一月还一样,那就算你赢。”贞娘一脸沉静。伸着纤纤食指点着连吉英松道。
听得李贞娘这番的决然,连吉英松心里却是有些打鼓的,谁都不是傻子,李贞娘敢这么赌,那显然是有一定把握的,这浸泡和先前弄湿墨色看湛不湛透其实是两回事。
弄湿墨色,看湛不湛透。其实比的还是制墨的原料。
但浸泡就不一样了,那比的就是墨法和杵捣的功力。要是杵捣的不够,那墨在浸泡中就容易软,一软之后。那什么墨色都守不住了。
“怎么了,不敢了?”这时,外面围观的人见连吉英松迟迟不肯回应,便都大声的鼓臊了起来。
“连吉君!!!”这时,倭人使君的脸也沉了下来。这个时候可不是退缩的时候。
“行,就这么比。”连吉英松一咬牙道。
于是立刻的,李家和连吉英松就分别把墨投入到大缺里。
而接下来就是三天的等待了。
为了公平公正,这三天,市舶司衙门不闭。再由倭人武士同市舶司侍卫分别守着大缸,不让人靠近,以防作鬼。
总之,如此一来,任何的做假都不存在。更有好事的市民,也轮班的来转悠,当然墨在水里,而水依然清彻,倒也看不出李墨和那倭人的墨有什么区别。
“别看墨色什么的咱们不懂,但李家这山河墨看着端是大气啊,瞧瞧那墨上的长城,跟一条飞龙在群山之巅飞腾似的,这是龙腾气象啊。”几个老学究摸着胡子道。
自不免的又要朝着京城的方向揖拜一番。
如此,转眼三天就到了,这一天,所有的人又都齐聚市舶司衙门,其实这几天,李家人和连吉英松那边的人都没有离开,都在市舶司准备的厢房里休息。
这时,自有司仪命人从水里取出墨来,再分别由李家和连吉英松检验,没有问题后,便再一次磨墨书写。
连吉英松在书写时,那脸色就是越来越黑沉了,他自家的墨自然心里最清楚,三天一泡过后,这再书写起来,整个墨色已经没有原来那么的黑亮了。
而贞娘这边,淡定非常,她当初可是试过浸泡十多天的,这还是新墨之故,等到老墨,便是泡了几个月也不成问题的。
两方面书写完毕,最后再又洒上水,而这时,明显的就可以看出,那张由连吉英松的墨写出来的字,在水润湿透之的后,已经开始有些湛了,虽然不多,但眼明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而李墨这边,墨色如故,清亮黑透,而在水润之下,更显得墨骨峥峥。
“李墨赢了,李墨赢了!!!”立时的,众人都大叫了起来。
“我宣布,李墨为天下第一墨!!!”而这时,隆庆帝也是脸兴奋的从帘后面走了过来,大声的宣布,同时御笔书写了“天下第一墨”五个大字。
“哼。”倭人使君看着连吉英松,重重的哼了一声,却是先一步告退了。
连吉英松一脸苍白,长叹一声,转身也要跟着倭人使君离开。
“连吉先生,还请你将你墨上的‘天下第一墨’几个字去掉,另外,别忘了该付的花红。”贞娘道。
第二百一十六章 徐相告老
连吉英松再怎么不甘,花红也是不敢不交出来,这可是在大明皇帝面前约定的,还是他们自己先提出来的,若是他不交,没理且不说,还可能引起外交事件了,所以,最终,连吉英松还是把倭刀的制法交给了李家。
当然,这种东西,李家也不可能自己留着,太敏感了,因此贞娘抄了一份下来准备留给罗文谦后,便交给了朝廷。
一切交付清楚,连吉英松也匆匆离开了,而且他没有回到市衙司使者住处,而是带着几个浪人直接走了。
斗墨失败,丢了脸面是小事,更重要的是输了倭刀的制法,使君那里自要有人顶罪报,而他连吉英松就是最好的人选。因此,他回去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切腹。
连吉英松不想死,当然,他不是怕死,而是不甘心,他得先保住命在,而李家这场子,总有一天,他要找回来的。
而他现在的去处自然是下海,大海里是他连吉家的猎场,亦有着他的栖身之地。
如此的,连吉英松便带着人消失了且不提。
再说市舶司衙门这边。
好一场盛事终于落下了帷幕。皇上和贵妃自是又赏给李家不少东西。尤其是李贵妃,在知道,李贞娘已经定了亲,惹不是李老掌柜突然故去,如今定然已经成亲的情况,更是赏了李贵娘两抬嫁妆。
全是上好的香料,布匹,还有一些首饰。
贞娘自是又忙着谢恩一翻,如此,皇上和贵妃才一脸高兴的回宫。
皇上和贵妃离开了,围在市舶司衙门外的人群也渐渐散去,但每个人的神情都十分的激动,而这些日子以来,被连吉英松压制的南京制墨人也长长的松了口气。
据说。只这一会儿,南京好几家戏帮子都被订了下来。
只是李家人这时并没有胜利后的欢畅,而是深深的缅怀,李老掌柜的牌位边上就摆着那副“天下第一墨”的字画。
“贞娘,过几天咱们就回徽州。怎么着也得到你爷爷坟上烧烧纸。把事情跟你爷爷再说上一说,这样你爷爷就能安心的走了,而你七祖母如今也盼望着你带着这副‘天下第一墨’的字回家。这是李家前所未有的荣耀。”李景福有些感慨的道。
“嗯,点点头。”毕竟还是在自家爷爷的丧期,之前的斗墨是完成爷爷的遗愿,如今心愿已了,她们李家八房一行人自要回徽州守孝的。
而南京这边,有着贡墨权,再加上如今又有着天下第一墨的名头,南京的生意就十分的好做了,当然。越是这样,就越要注意管理和质量的问题,贞娘打算回去跟自家七祖母提提,让景东叔过来管一阵子。
景东叔虽然不良于行,但一张冷面,对人不讲什么情面。在这时让他来管理正好,也算是收收墨庄上下人的心。
毕竟,李家一连取得如此的成就,不管是管事还是下面的工人,自不免要有些飘飘然。
如此说着。李家一行人就往李氏墨庄走去。
而不远的一个茶楼里,秦四少就坐在二楼的一个窗户边上,边喝着茶水,边看着下面正离去的李家一行人。
都说要想俏,一身孝,这话是真不错的,此时李贞娘一身素服,眉目清灵,发色如黛,之前跟倭人斗墨的犀利如今已经散去,而如今在一身素服的衬托下,倒更显一种独立的婉约,就显得她那略嫌单薄的肩膀上,抗得下天地。
“厉害啊,没想到李景福居然有这么一个女儿。”秦四少边啜着茶水边自言自语的道,他不是第一次见到李贞娘了,可之前的李贞娘给她的感觉也不过是会制墨的小家碧玉,并无甚亮眼之处,也就是这次斗墨,他才看到了李贞娘亮眼之处。
这位李贞娘,颇有一些大户人家当家主母的样子,平日里不显山不显水,可真到有事儿,一样能抗得住事,只可惜,还是罗九那厮下手快。
秦四少想着,只是心里仍是有些悸动。
这位李姑娘,颇有当年李家七夫人的风采啊,李家七夫人的事情,他也是听说过的,当年也是临危受命啊,若不是李家七夫人撑着,怕是李家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散了。
“四少,刚得到的消息。”就在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