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第14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亡。除了威力之外,原子弹最大的作用是在政治方面,这一点是受到了公认的,不然战后唐帝国也不会拿原子弹当作政治武器了。
相关的消息陆续传回,吴林糠上校驾驶的轰炸机降落在圣地亚哥军用机场上的时候,天色已经全黑了。九名投下原子弹的机组成员没有受到任何欢迎,轰炸机降落之后,一群宪兵就将九人带到了一个单独的房间里,随即一名宪兵少校,以及几名情报部门的官员向他们询问了详细的情况。直到最后,情报部门的官员才说到了重点上,即在帝国解密,准许他们开口之前,绝不能向任何人提到与原子弹轰炸有任何关系的事情。
这道“禁口令”直到四十多年之后才被解除,当时吴林糠已经以空军中将的身份退役,在他撰写的《核时代》这本轰炸哈里斯堡的回忆录中,吴林糠详细的介绍了轰炸哈里斯堡的整个经过,这也成为了众多人研究大战战史的重要借鉴书籍,不过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吴林糠在《核时代》这本书中有所隐瞒,比如投弹时的步骤并不合理等等。
罗云冲是在三天后才见到他这些手下的,随即吴林糠等人就被送回了帝国。当时罗云冲曾经提出让吴林糠机组暂时留在前线,因为谁也不敢肯定要不要投下第二枚原子弹,可情报部门坚决不同意,吴林糠等人是掌握了原子弹轰炸第一手资料与情报的重要人员,而圣地亚哥并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特别是随着德国与波斯加强了投入之后,圣地亚哥已经驻扎了不少的德国与波斯军人,这些人中间很有可能夹杂有谍报人员,为了确保吴林糠等人的安全,更是为了确保情报安全,他们必须要立即返回帝国,得到额外的保护。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结果在战争结束之前,吴林糠他们一直被软禁在帝国的一个秘密军事基地内,直到战争结束后一个多月,吴林糠才在几名情报官员的陪同下回到了家里,见到了他的亲人。
这些安全措施无可厚非,作为当时最先进的军事技术,与原子弹有关系的任何信息都属于最高机密,而吴林糠等人作为与这些绝密信息有接触的人员,自然要受到格外眼科的看管与保护。
情报部门在帝**政体制中属于一个相对特殊的部门,当时大部分的情报部门都是直接向首相负责的,因此罗云冲并没有与情报官员对着干,他也知道,吴林糠等人肯定需要被保护起来,而且还有另外几个机组具有投掷原子弹的能力,让吴林糠他们回国也不是什么大事。现在,罗云冲最为关心的就是,哈里斯堡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之后,美国总统会回心转意吗?
恐怕,这也是当时绝大部分人最关心的事情。之前,美国总统的态度可以理解为不相信唐帝国已经拥有了原子弹,薛希岳发出的最后通牒只是政治讹诈。现在,事实已经证明了,薛希岳发出的最后通牒不但不是政治讹诈,还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已经有一座城市被原子弹毁灭了,那么,美国总统将做出如何的决策?
当时绝大部分人都相信,美国总统将在5到10天之内做出投降的决定,可问题是,唐帝国会给美国5到10天的反应时间吗?在薛希岳发出的最后通牒中可没有提到这一点,而且其重点是美国必须要承担一切后果,那么,这个“一切后果”是什么意思?是第二次轰炸,还是暂时停止?更重要的是,当时唐帝国到底有多少枚原子弹,这是外界都不知道的,也许,还有更多人希望知道这一点吧。
八月十九日,也就在罗云冲送走了吴林糠等人的第二天,“渭河”号巡洋舰抵达了圣地亚哥,这比预期的时间晚了足足四天,同时到达的还有“汉江”号巡洋舰。但是后来全世界的人都只知道一点,那就是运载原子弹的是“汉江”号,而不知道“渭河”号上也运载着一枚原子弹,而同时送到的还有一份首相亲自下达的命令。
第二十一章 橙子
帝国制造的第二枚原子弹的代号为“橙子”,这与其外形有很大的关系,与“雪茄”不一样,“橙子”采用的是“内爆式”结果,而不是“枪式”结构,另外所用的核材料为钚239,而不是铀235。
最初的时候,帝国科学家是被迫才用钚239为原子弹的核材料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铀235的提纯效率相当低。按照当时的铀生产能力,所有的离心机每天24小时不停的工作,一年才能够生产出制造一枚原子弹所需要的铀235。这其实是整个“盘古计划”中最耗时的,用在实验爆炸装置,以及“雪茄”里的近80公斤铀,足足生产了近4年的时间,如果不是如此的话,那么帝国早就造出第一枚原子弹了,而且科学家也不会想到用钚239来制造原子弹。
钚239是从核反应堆里生产出来的,而且只能在重水反应堆里得到。这就是重水为什么至关重要的原因了。当时美国的“曼哈顿工程”也是计划用铀235做为核材料的,可问题是,美国也面临着生产铀235效率低下的问题。虽然美国的科学家也认识到,钚239很有可能是效率更高,核性能更好的核材料,可问题是,必须要依靠重水来减缓中子速度,得到慢中子,从而生产出钚239。
生产钚239的基本流程是铀235裂变释放出2到3个中子,这些中子轰击了铀238之后,铀238转变为铀239,因为铀239很不稳定,首先衰变成为镎239,而镎239也不稳定,随即就衰变成为了最终产物钚239。早在第一座核反应堆建成的时候,唐帝国的核物理学家就发现,钚239实际上是更高效的核材料。从此开始重点研制钚239的物理与化学性能。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钚239的生产也需要用铀235,而且一个铀235原子只能产出0。8个钚239原子,也就是说,生产过程中,核原料实际上在损失。可这与制造原子弹所需要的高浓度铀235不一样,核反应堆里,铀235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也就百分之几而已,因此核反应堆所需要的核材料的提纯工作相对简单得多,这要比武器级铀235的生产成本低得多,如果从成本上计算,生产钚239甚至比提纯铀235更便宜。
当时还有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办法,即通过钚239裂变释放中子,然后轰击铀238,从而得到新的钚239,而且理论计算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核反应堆(后来被成为“快中子反应堆”,简称“快堆”,而以前生产钚239的叫“慢中子反应堆”,简称“慢堆”)所产出的钚239的数量还超过了所消耗的钚239的数量,也就是说,在快堆里,钚239的数量是在持续增长的。只是,当时受到技术条件限制,特别是钚239的核敏感性的限制,所以帝国并没有建造快堆。
用做武器,钚239的最大好处就是临界质量要比铀235低得多,理论计算结果是,8公斤的钚239就可以制造一枚原子弹了,这要比铀235的用量少得多。可同样的,钚239也有很多缺陷,不说别的,钚239是已知毒性最大的物资,5克钚239就足以毒死全球所有人,其笃信甚至超过了核武器本身!也正是这一点,带来了很多问题。
要生产钚239,就必须要建立大量的后处理工厂,而这是拖延“盘古计划”的另外一个绊脚石,光是建造这一系列的后处理工厂,就花掉了一年多的时间。相对而言,从核反应堆里得到的钚239在提纯方面反而要比通过回旋加速器提纯铀235容易了许多。
在建立起了钚239的生产线后,“盘古计划”才真正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如果仅用铀235制造原子弹的话,在29年,帝国最多只有两枚原子弹,而且其中一枚还是在实验中爆炸的。而且后来,特别是在快中子反应堆投产后,帝国就不再用铀235作为原子弹的核材料,全用钚239作为核材料。
“橙子”的设计工作也正是在钚239的生产工作正式开始的时候提出来的,而且“内爆式”的结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钚239的临界质量小,可以将原子弹的核心做得小一点,为“内爆式”奠定了基础,如果用铀235做核材料的话,用“内爆式”引爆法的难度就要高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核国家在初期都是用“枪式”结构,以铀235为核材料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内爆式”与“枪式”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在“内爆式”结构的原子弹中,其核心是一个低于临界质量的钚239球体,四周有多块未与中心球接触的钚239,通过引爆设置在外面的炸药,将外面的钚239金属块推向中央的球体,使核材料超过临界质量,随即就引发了核爆炸(只是“内爆式”的一种结构,后来还大有改进)。因为爆炸会急剧压缩钚239,提高了核心材料的密度,因此可以进一步的减少质量,这就大大节约了昂贵的核材料。
因为核爆炸的时间相当短暂,几乎是瞬间完成,因此就必须要严格控制各炸药块的起爆时间,要做到同时引爆,而炸药的燃烧速度是肯定比不上核爆炸的速度的,因此包裹在核材料四周的炸药分成了成百上千块,这么多的炸药块要同时起爆,而且误差时间在纳秒之内,这是“内爆式”最大的技术难题之一,这甚至对连接着炸药块的导线长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时每一块炸药的质量必须要非常精确,不然爆炸能量不等,射出去的钚239的速度就不等,到达的时间就不等。如果不能做到所有的钚239同时射中中心圆球的话,那么原子弹的爆炸当量就要降低很多,甚至不会发生爆炸!
为了尽善尽美,数百名爆炸方面的工程师花了两年的时间来进行设计与实验,而且后来还花了半的时间进行改进。而这是“盘古计划”中除了核物理之外,对技术要求含量最高的一块了。
当“橙子”制造出来的时候,就有人提议,应该进行一次实验,可问题是,当时帝国还没有建成“快中子反应堆”,得到了钚239本来就不多,能够制造两枚原子弹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如果再实验一枚,那就少了一半,谁也舍不得进行实验。通过数次理论计算,模拟爆炸后,工程师都敢拿性命担保,他们造出来的原子弹肯定能爆,没有实验的必要,也正是在这些工程师的保证下,“橙子”只比“雪茄”晚了5天到达松江港,随即就被装上了“渭河”号巡洋舰,送往前线了。
“渭河”号巡洋舰这一路航行并不顺利,先是出了几处小故障,问题还不大,舰长也没有在意,在到了马绍尔群岛东部海域的时候,一台蒸汽轮机突然停机,而且检查后确定只能进港维修。这下,舰长有点为难了,在出发的时候,命令是中途不进任何港口,直接前往圣地亚哥。在与随行的技术人员进行了短暂的商量之后,舰长决定继续前进,用三台主机,以24节的速度航行,这样只会晚四天到达,问题应该不大。也就是说,“渭河”号原本应该在八月十五日,也就是哈里斯堡挨炸的当天就到达圣地亚哥的,结果却在八月十九日才到达,而且在到达了牙买加海峡的时候,已经被后出发的“汉江”号给追上了。
随同“渭河”号送来的还有一份绝密命令,罗云冲在接到消息后就去了港口,这份命令是从首相府发出的,而且是直接交给罗云冲的。当罗云冲看完了命令内容时,他就立即命令第1152中队做好新的轰炸准备工作,首相的命令很明确,在美国总统宣布投降之前,还要再投下一枚原子弹!
唐帝国到底准备在大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