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清穿物语 >

第162章

清穿物语-第162章

小说: 清穿物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农场经营;庙中诸人皆参加劳动;也有家贫者也过来做工。南少林虽然是新建寺庙;但是;他们请了岭南七子之一的程可则写了重建南少林的铭文刻在碑上。上面记载了南少林的历史;又如何在清初毁与兵燹云云。南少林的名声大增。

梅兰妮后来知道;边峰在莱山成为南少林的方丈的仪式上;被指定成了莱山的第一助手。主持洪门的日常事务。但是;边峰又提出了一个建议;要在南方再建立一个寺庙。

新寺庙的地点也已经选好;就在西贡。他的理由也很充足;在那块地方;阮;郑两个番王正斗的很起劲;正史上的法国人就是帮着阮氏集团打败了郑氏集团;才掌控了越南。

但是;如今;洪门到那个地方发展势力;不和阮氏集团交好;而要和郑氏集团来往;而让阮;郑两家继续斗下去;相互制约。从而达到洪门控制横山以南的目的。

这个建议让莱山身边的弟子很有兴趣。

洪;万等人都已经有了重任。但是几个跟着莱山的徒弟还没有什么实权。有了这样的机会;让他们跃跃欲试。入了空门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没了功名心呢?

莱山毕竟已经八十岁的人了。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他已经算是高寿了。他还能主持洪门多久呢?

洪门逐渐往南洋扩展已经势在必行。一干人都决定要南下扩张。岭南很多大家族都下南洋做海贸。尽管朝廷下了严令;禁止国民出海贸易。但是;中国海岸线那么长;清朝的水军又很弱;哪里管的过来。

华记的海船队;七月下水;载着货物和人员;往南方去了。他们的路途停靠金门;南奥;陆丰;香港;崖州;这些地方都有华记基地。

边峰和能海都随船出海;这是洪门一次很大的行动。

等梅兰妮得到消息的时候;船队已经到了香港。

还好;有电报及沿途的电报收发站;一路电报转过来。梅兰妮能够不断得知船队的消息。

210龙头细布

七月底;华记的船队才到达了崖州。他们在那里有茶场和橡胶场。而在香港他们建立了海港。那里这时还是个渔村;村民们都打鱼为生;谁也想不到;后世有名的城市;这时只有十几户人家。

因为是海岛;淡水少;所以那里并不合适种庄稼。同样的;金门;南奥也是这样。那些地方只能种些高梁;玉米;番薯;花生等耐旱性杂粮。

那里的粮食过去都是从琅琦运过去。

惟有惠州陆丰螺河下游的基地;能种庄稼。由于;惠州人多数是莆田人的后裔;方言相似;可以与莆田人沟通。他们在那个地方买了三;四百亩荒地。又在靠海的附近;建造了一座妈祖庙;更获得当地人的好感。

曾经跟着梅朵一起开发琅琦称自己为梅朵弟子的一帮人;学着梅朵的方法;治水利;搞轮耕制。秦炼和边峰对这些人全力支持。即使走了些弯路;也对他们包涵。这样;这些批人就有了一次自己实践的机会。后来;梅朵抽时间去了那里;对他们又指导了一番;让他们长进不少。如今;那处的粮食已经足够供应华记南方的岛上的基地了。

岛上不能种粮食;但是可以建盐田;晒盐。秦炼在那里用水泥建了盐田;将海水引进;又靠太阳将它晒干;而得到粗盐。

华记的盐是不卖的;只留作自家和企业员工使用。

秦炼七月初已经从莆田回到上海。

秦炼的设计;完成一部分;投产一部分。这样能降低成本。所以;最早完成的是纱厂;因为长江水利资源丰富;用的是水利加风力。所谓纱厂;规模不能和后世的工厂相比;只是个十来台机器的小厂;但是;由于用了动力;每台机器可以纺纱十六根;这样一来;一天的纺纱量就大了。

梅兰妮他们在当地招工人;特地说明;男女不限。

果然有大胆的贫家女孩来问工;梅兰妮优先招女工。讲好一天做四个时辰。中午免费一顿午餐。逢五休息一日;节假日也不扣钱。工钱是一两银子起版;做好再加。

这等好条件;反让女孩子们犹豫不决。不会是陷阱吧?

有一叫张金娣的女孩;家中弟妹多;生活负担重;还是坚持来上工;成了梅兰妮在上海招的第一个女工。

梅兰妮发给她帽子;围裙和袖套。

金娣照着梅兰妮的样子穿戴;来到车间;已经有两个男工在那里工作;用机器搓棉条。梅兰妮带着金娣把那些搓好的棉条上了纺纱机;接了动力;机器旋转起来。这种速度在后世最多也就是自行车速度;但这时代的人对这速度都有点害怕。金娣很快就适应了;到了下午虽然还有些障碍;但是基本上能自己操作了。

第一天工作后;金娣十分疲劳;因为神经过于紧张。回到家里就睡了。

村落的小姐妹得知;暗地里都庆幸;相互说道;“还好我们没有去;你看金娣真是剥了层皮;格生活(工作)肯定是老吃力的。”

也有人说道;“介好的条件会是轻松生活吗?”大有告诫‘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的意思。

贫家的女孩;从小都要干重体力劳动;如担水;劈柴;舂米等。纱厂的活和这些活比起来要算轻生活了。只是有个适应的阶段。到了十五;金娣厂休。女孩子要清爽;把那工作帽等物带回家里清洗。

同村的小姐妹有人过来问,“金娣;侬去做啥生活?”

“纺纱。”金娣如实回答。

纺纱在乡里是比较轻的活。

小姐妹们不相信;“纺纱?伲(我们)见你是吃力来;覅(不要)骗伲。”

于是金娣向她们解释了风力纺纱机。但是说的口干舌燥;也没有让她们明白。

“啥?一个人要纺十六根纱?吹牛吧?”

“不是一个人;是一台机器;你只要看好这台机器就行了。”

“十六根纱的机器;覅吃力死了。”

金娣觉得讲不清楚;“我们东家娘子能看四台机器。我现在只能看两台机器。”

话题转到了梅兰妮身上;“听讲;你们东家娘子的儿子是进士?”

“是格。”金娣肯定地。

“覅是骗人的伐?”有老练的人说;“附近人家家中出了举人;有谁见他家娘子抛头露面的?儿子成了进士;她不在家里好好享福;还出来开厂?”

听了这样的话;谁都认为有道理;金娣肯定是进里一家骗子的作坊了。

穷人有时不管东家是否是骗子;她们关心着另外的事情。

有两个家里贫困的女孩暗地里问金娣;“东家打人伐?”

“不打也不骂。”

“饭给吃饱伐?”

“小菜是一份;饭随意添。有辰光(时间)食堂师傅照顾;还会给你添菜。”

“工钱是多少?是向她所说的一两起版伐?”

“这我倒是不清楚;还没有发过工钱;不过听其他人说;他家是每月初一发钱;都不错的。”

其中一个叫稻宝的;下了决心;“金娣姐;那里还要人伐?”

“要;东家还在招人。”

‘“明天我和你一起去可好?”

“好啊。”有人做道伴当然是件好事。

这样;纱厂里又多了一个女工。

纱厂渐渐投入了生产。因为暂时没有合适的管理人员;梅兰妮自己管着;就没有时间干别的事情。白天在工厂管理;晚上要在灯下算帐。日子很忙碌。于立清的儿子过满月;她也没有时间回苏州;一切都托席羽绢办理。

到了八月初一;金娣她们第一次拿到了工资;第二日就有几个女孩子跟着来做工。

梅兰妮也都收下。八月;他们的织布车间开始投产了。织的布有三尺宽。在苏州很好销售;一放入市场就特受欢迎。因为这个年代的面料都是一尺宽;如果要做床六尺长;五尺宽的棉被就要用去四十二尺布。这时代的一匹布是二十二尺长。就是要两匹布才能做一床被夹里。一匹白布的价是三百文左右。华记的宽机布一匹是三丈长;每匹价钱是六百文。虽然他家的价钱是别人中机布的两倍;会算的人都知道;如果用中机布做被里;一条被里的价钱是六百文;如果用华记的宽机布做被里;一条被里的价钱是三百文。

为了防止有些商人把华记宽机布剪短了再转手。华记特地在两端印上了海马头像;因为这种海马是很稀见的动物;给仿造增加了困难。但是;没有想到;众人对这种动物也不认得;因它象龙头;又因为;华记的机织布细密;就把这种宽机布叫做龙头细布。龙头细布立刻就供不应求了。

华记的工厂里很快就招满了工人。

这时的人都是早起;所以;工厂卯正二刻(6:00)开工;到了巳初一刻(9:00)时;轮流休息十分钟。到了午正(12:00)吃午饭;半小时后;继续工作;做到未末申初(15:00)结束。如果要留下来加班的;另算工钱;到申末酉初(17:00)结束。

做工的人大都是年轻人;所以;都选择加班。

北方的羊毛已经运到上海。大同的康掌柜也在那处建立了贸易栈;收蒙古来的羊毛;和皮子。皮子用了楚源提供的鞣剂;鞣出的皮子比传统的硝鞣出来的柔软。把那个鞣皮师傅稀罕的不行;就想知道那鞣剂的成份。康掌柜哪里说的出来;这种鞣剂都是由天津那里运过来的。鞣好的皮子也运到了苏州来卖。

苏州人原本是不穿皮毛衣的;由于满人的进入;把穿皮毛的风俗带来了;所以;苏州时髦人;到了冬天也穿皮毛。

清朝穿皮毛的等级限定很严格。紫貂这样的高级皮毛只有皇家可以穿用。好的皮毛也是先供应了贵族。

民间的皮毛真的只是皮毛的皮毛了。华记的皮毛因为鞣的好;差点的皮毛;经过他家鞣后;比那些好皮毛还要柔软。价钱也不太贵;所以华记皮毛也成了抢手货。

梅兰妮的毛纺厂也相继开工了;毛纺和棉纺不同的地方就是纺纱前要梳理。中国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有羊毛织品了。但是因为羊毛都是粗防;使得羊毛织品很粗糙;一直不为人所喜爱。

所以;毛纺最先开始的是梳理。经过反复梳理后;把羊毛拉直;清洗烘干;定型;再制成毛条。

毛条经过粗纺;再细纺;成了纱。染了色后;上机织成纺织品;这就是呢子了。

华记的呢子比其他的毛纺要细洁。手感好。放入苏州市场也很受欢迎;做一件呢衣服要比皮毛衣服要便宜。在江南这样的地方;棉衣外加一见呢子衣服;足够挡风。所以这种面料很受中产人家的欢迎。后来华记把这种面料放到了日本市场;也得到了很好的反应。

到了九月初;金娣村里的人更是吃惊了。因为她们带回家里一石米。

江南虽说是鱼米之乡;富甲天下。可是清廷的重赋让这里的人总要有几天青黄不接。在新米没有收下之前;有几天要吃糠菜。如今;见那打工的妹子能往家里搬这许多粮食;是让人眼热的。

211抢地盘

梅兰妮等人知道这时代的村里人的生活贫苦。清廷每年在江南要征收四百万石的漕粮。听上去这漕粮的数目不是很大。可是实际操做时;把各种的损耗和费用都要加上;这样;如果要运到北京四百万石漕粮;实际要征收一千二百万石的漕粮。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这是很沉重的负担。使得江南很多人每年在青黄不接的日子里断粮。

华记的员工可以在这样的月份选择要银钱还是要粮食。如果要米;一担是八百文;当年的卖出谷价是八百文一石。算来还比卖出价还便宜。

金娣;稻宝这些女孩都是村里最穷人家的闺女;在这日子;她们的劳动;使得她们的家人生活有了改善。这些女孩;由此也在家庭中的地位高升。

村里也有女孩;选择了去大户人家做使女。但是;那些人都没有帮到家里。即使有工钱;也要到年底才能拿到。那些人家不象满人的贵族大户之家;每月有月钱好拿。去那样的人家;是要入旗的。贫民没有这样的选择。

在华记的工厂里工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6

你可能喜欢的